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之在地居民參與 | 環境資訊中心

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之在地居民參與

2009年09月22日

地點:拉卡教會 (桃園縣復興鄉高義村1鄰蘇樂7號,又名蘇樂教會,約在台七線44.5k處)
對象: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的主要部落領袖、長老、在地團體、民間保育團體以及各聚落有意參與者。

課程目的:為達成集水區保育治理及生態環境保育,亦呼應整治特別條例第三條規定中明訂資訊公開、生態保育及民眾參與之重要課題,除資訊公開及協商平台建立的工作 外,需透過民眾的參與,才能將彼此的需求、疑慮作充分的溝通協調。因此辦理2場教育訓練課程,培養在地居民於工程各階段參與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整治之生態保育工作,本次辦理為第1場次課程。 現有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整治的生態保育工作包含生態檢核表的填寫、敏感區的劃設及棲地評估的程序,除瞭解技術面的工具以外,更應優先著重於溝通語言的建立。因此,本次課程規劃中納入生態保育及工程整治的基本概念說明,並於其中說明在地參與的重要性及可參與的方法與機制。

課程內容與時間安排:

  1. 泰雅耆老話石門:石門水庫集水區為大嵙崁溪流域,為泰雅族的傳統領域,泰雅族人具有豐富的生態知識,希望藉由泰雅耆老的口述,讓學員瞭解泰雅族 人如何看待這片流域的環境與文化,並由在地長久觀察的經驗說明當地環境的變遷,鼓勵在地人作為當地環境的守護者。
  2. 工程也可以很友善:工程不只是硬體的構造物而已,其實可結合地方的生態、產業等特色來設計,兼顧安全穩定及生態保育的功能。期藉由工程師的說 明,讓學員瞭解工程若能結合在地社群的力量,可以設計出融合在地文化生態特色的工程。
  3. 生態保育愛山林:在地社群的生態智慧往往於治理工程時被忽略,或是發現生態問題而求助無門。期藉由本課程的說明讓學員認識工程的各階段進度,及在地居民可參與的時機及可行方式,且若發現生態問題時可以如何反應及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