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大自然 兩岸棲地保育永續未來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遇見大自然 兩岸棲地保育永續未來

2009年10月23日
本報2009年10月22日台北訊,藍郁華報導

阿里磅負責人王德昌先生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合作舉辦「2009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21日前往台北縣石門鄉的一處優美谷地──阿里磅生態農場進行棲地保育經營交流,該農場最初以「定存大自然」為理念集資購地成立,秉著持「自然復育、低度開發」的原則經營管理。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執行主任孫姍對此地採取的經營策略感到極大興趣,他表示,在大陸普遍大眾認為環境保育是政府部門應盡的責任,但台灣的做法卻是由人民自發,並且積極教育下一代保護環境的觀念。

自助式效益經營 補足環境政策上不足

這次參訪讓大陸參訪團隊見識到台灣如此豐富的生態環境,但中國NGO也好奇阿里磅未來的管理方向,上海綠洲生態保護交流中心主任李冰提問,農場該如何進行有效的經營管理?如考慮未來穩定的發展是否考慮和政府合作?王德昌表示,農場採取的是自助效益的經營方式,也就是運用自身的力量購入這塊棲地進行保育和教育活動,不依靠政府的輔助及合作,因農場的自主自助效益管理方式是在補足政府部門在棲地保育上的不足,如依靠合約將受到層層限制,反而無法發揮最大的環境保護效益,他認為,政府部門應將無法顧及的棲地捐出,交由民間保育團體進行有效管理。而阿里磅生態農場未來將推展會員招收制度,會員擁有該農場的擁有權,但棲地管理上將交由專業人士做最能達到棲地保育及環境教育效益的方式。

看見新奇的小生物,團員們前仆後繼的陜光燈閃不停兩岸棲地保育觀念大不同 新式觀念可期在大陸扎根

王德昌表示,棲地保育及環境教育、永續經營都是我們必須盡的責任,也就是所謂的「定存大自然」;大自然不是人類的資產,因此我們必須善待並永續經營相處,一開始園區的目的只在使園區能維持自然原始的風貌大自然,然而漸漸體認,如果要永續經營就必須配合完善的環境教育,於是2003年開放園區推行環境教育行程。孫姍表示,在大陸一般的中產階級只關切下一代的生存問題較不重視環境教育,但在台灣卻是「環境是我們自己的責任」,他期待能將此種經營模式帶回大陸推展,運用在北京週邊的城市,並希望能邀請王德昌先生到大陸進行交流。

此次在阿里磅生態農場的兩岸環境交流活動,可謂將彼此的經驗和不同的棲地保育方式進行了面對面分享及激出未來可期的火花,過去的經驗就是要讓將來的人能發揮更大的效益,王德昌先生表示,雖然這樣的棲地保育方式在10年內無法馬上看成效,但經由兩岸交流過程,期待能為對岸棲地保育人士提供一個不同的環境保護教育思維。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謝璧如也表示,這是一個地球村的概念,大家一起關懷環境、為棲地保育永續而努力,這次的交流活動只是一個契機,對於未來的發展樂見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