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優候!中國NGO變身志工 工作假期遇見原住民文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奈優候!中國NGO變身志工 工作假期遇見原住民文化

2009年10月26日
本報2009年10月25日台東訊,林穆琳報導

屋頂利用茅草鋪面「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參加這類活動,跟這麼多原住民互動,親手以竹子蓋房子,想像大自然和人的種種關係,內心的感動實在太難表達了!」

10位來自對岸的環保NGO代表,自23~26日四天三夜時間,向當地阿美族耆老學習傳統工法,在台東成功鎮的環境信託體驗園區中,親手打造環境教育工作站。關心台灣生態保育同時,更深入體驗並參與原住民文化傳承,新鮮、感動,盡寫在興奮的臉龐上!

台東成功生態工作假期合影受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之邀,來台參與2009「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的中國NGO代表,與台灣各地環保社區的交流行程進入第五天。迥異於一般走馬看花的觀光路線,兩岸環保NGO團來到台東,參與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的生態工作假期,與部落的頭目和里長一起在園區內修築工作站,讓汗水澆灌台灣的土地,更深入了解原住民文化。

中國NGO代表分為三組,在成功鎮三仙里里長陳明德及阿美族部落頭目王金發的指導下,以阿美族的傳統素材和方式,進行環境信託體驗園區工作站搭蓋的工作。工作站位於台東成功鎮的山林中,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表示,協會已持續在此經營多年,「我們希望將這片山林保留下來,除了大部分地區劃為自然演替區給予保育,另外將可活動區提供給部落使用,讓部落的孩子能回到山上,找回傳統,學習祖先的生態智慧和技藝。」

中國環保NGO代表首次以志工身分,花費兩天時間,以傳統工法建造竹製工作站,大家拿起傳統獵刀、鋸子砍削竹子,製作竹窗和竹牆,並以茅草搭蓋屋頂隔熱。傳統阿美族竹編技藝及使用獵刀的技巧,對每個人都是挑戰,但在里長和頭目的悉心教導下,一棟竹屋逐漸成型。

中國NGO正在製作杯子雲南生物多樣性與傳統知識研究會代表尹侖分享,「第一次參與生態工作假期,第一次接觸台灣原住民,第一次接觸到台灣的竹子、山和水,這經驗實在太特別了!」對中國環保NGO代表來說,生態工作假期的經驗不僅難得、新鮮,且充滿使命感,因為未來,這棟竹屋將成為部落小朋友學習母語及傳統技藝的場域。工作人員不斷提醒多喝水多休息,沒人捨得停下手邊的工作。儘管第一天狂風交雜細雨,第二天艷陽高照,10位NGO志工皆全程參與,流汗劈砍竹子,還直呼「時間太短了」!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台灣交流,卻是第一次以參與者身分來參加。」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代表李軍玲感性表示,「和大家一起勞動十分有趣,親手摸到竹子,聽到竹子響的聲音,讓人回憶到小時候。」上海綠主婦環境保護聯合會會長姜玫瑰也表示:「實際跟原住民工作互動,親手以竹子蓋房子,想像大自然和人的種種關係,內心的感動實在太難表達了!」

有別於一般觀光行程,中國NGO代表參加生態工作假期,是以體力勞動來貢獻,與台灣土地產生深刻的連結,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代表孫姍表示:「這次來,看到一般觀光客看不到的,也感受到文化保存的艱辛過程,值得細心體會。」專程自日本前來參加工作假期的佐佐木則提出自己的觀察:「在日本,傳統建築大部分會按原來的方式重建或改作他用,像這樣直接用技術傳授的方式來保存文化,很珍貴、很有意義!」

負責籌畫本次兩岸NGO交流活動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經理謝璧如指出:「去年中國NGO來參加過活動之後,有些伙伴便相繼在內蒙、廈門舉辦生態工作假期。」經驗交流是此行中國環保NGO來訪的初衷,實際參與體驗工作假期後,來自廈門大學生綠色營的賴家蓉表示:「此行受到很多啟發,回去也很想舉辦跟人文有關的工作假期,來加深大家的體驗,集合眾人的力量為保育盡力。」上海綠洲生態保護交流中心代表李冰也表示,很希望能將這模式引入上海,「尤其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主辦單位在活動中每時每刻的用心,對細節的注意;最希望把這東西帶回去。」

環保意識如何有效傳達,向是環境NGO關注的目標,主辦單位對於行程細節的安排如垃圾分類、自備餐具、野外如廁技巧、友善環境產品的提供等,對中國NGO都是特別的體驗,「看似細節之處,卻是蘊含整場活動精髓的所在」,促使參加者更重視、肯定自己所創造的服務價值。一場生態工作假期,同時在台灣和中國開啟了環境保育的夢想。

四天三夜的生態工作假期包含工作和假期兩部分,25日晚間兩岸NGO參與比西里岸部落音樂會,與社區居民同樂,席地而食,以手抓飯,同時欣賞由部落青年一手策畫的傳統歌舞。26日另有一場當地居民導覽的三仙台地景探索活動,讓本趟部落生態深度體驗之旅圓滿畫上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