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家灣驚喜 黃魚鴞育雛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七家灣驚喜 黃魚鴞育雛

2010年05月17日
摘錄自2010年5月17日聯合報大湖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復育櫻花鉤吻鮭,針對棲地七家灣溪生態系持續研究,去年首度捕獲二級保育類黃魚鴞後繫放,持續追蹤下日前首度拍下黃魚鴞育雛的珍貴畫面,也代表七家灣生態系逐年健全,雪管處表示,將在2隻雛鳥身上安裝發報器,持續追蹤黃魚鴞生態。

「復育要考量生態系整體平衡」,雪管處保育研究課課長于淑芬說,七家灣溪流域是櫻花鉤吻鮭主要棲息地,以人力復育,需考量七家灣溪整體生態,因此民國92 年起,委請屏東科技大學教授孫元勳團隊監測溪流鳥類,意外發現七家灣溪有黃魚鴞蹤影。

黃魚鴞是全台體型最大的貓頭鷹,體長可達60公分,生性凶猛也是台灣唯一親水性的貓頭鷹,棲息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靠近水源的原始山林內,但因山地開墾、水源汙染、溪魚減少,導致黃魚鴞棲地遭破壞,數量大減,被列為保育類二級的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目前全省約有500對左右。

于淑芬說,黃魚鴞是溪流生態系食物鏈中最上層的獵食者,牠的出現代表七家灣溪流域有充足食物與大片山林,證明雪管處復育櫻花鉤吻鮭時也成功打造健全生態系,但黃魚鴞活動範圍大,且生性隱密,研究團隊8年來雖曾多次瞥見黃魚鴞蹤影,但直到去年才首次捕獲一隻雌黃魚鴞。

研究團隊為雌黃魚鴞裝上發報器後野放,透過無線電訊號記錄活動範圍,今年4月初記錄到牠成功繁殖。

研究人員在巢外架起紅外線攝影機24小時監測,拍下巢中2隻雛鳥,是台灣首次野外記錄到黃魚鴞繁殖育雛,畫面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