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史登自然報告 維護生物多樣性經濟效益最高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2010史登自然報告 維護生物多樣性經濟效益最高

2010年05月24日
摘錄自2010年5月23日聯合晚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英國經濟學家史登2007 年的史登氣候變遷經濟學報告指出,當前限制氣候變遷的成本,每年約為全球財富的1%到2%,長期經濟效益則是此數的20倍。愈慢著手,成本愈高而效益愈低。而聯合國今夏要發表的報告「史登自然報告」 (Stern for Nature)指出,若要挽救「自然財和自然界提供的服務」,諸如授粉、醫材、肥沃的土壤、乾淨的空氣和水,其經濟效益更高,是保護棲息地和物種所費成本的十到百倍。

報告主撰人、力倡綠色經濟的經濟學家舒赫德夫表示:「人類的思考,和我們對自然的態度必須徹底改變:大自然不是供我們去征服,而是要我們珍愛,在裡面過日子。」全球大規模成立並管理保護區,一年成本估計是450億美元 (台幣1兆4460億元),但保護區內的豐富生物多樣性,每年將帶來4兆到5兆美元 (台幣128兆到160兆元)的經濟效益。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CUN)統計,全球物種目前絕種的速度,比沒有人類的情況快一萬倍。由於人類的作為,恐龍時代以來,動物和植物絕種的速度首次快過新物種演化的速度。史登自然報告指出,從全球經濟體系的觀點來看,停止破壞大自然,甚至比抵抗氣候變遷更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