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傳統取經,與自然共榮:浙江青田與日本里山的故事 | 環境資訊中心

向傳統取經,與自然共榮:浙江青田與日本里山的故事

2010年06月01日
作者:March

專家估計,2012年地球人口即將突破70億大關,人口爆炸意味著資源的消耗也將呈倍數成長。越來越多的人口,表示越來越多草原的消失、越來越多森林的砍伐。根據統計,北美洲已經失去高達95%以上的草原;而聯合國資料則指出,從2000年至2010年,短短10年間,全球原始森林減少面積已超過40萬平方公里,足足有11個台灣大。

然而,世界許多地方卻吹起了「向傳統取經」的風潮,希望藉由老祖宗的智慧,放慢腳步,重新學習與自然共存、共榮的生活方式。其中,中國傳統農法中的「稻魚共生系統」,與日本里山的多樣化地貌,都被收錄進聯合國《全球多樣性展望》中,提醒人們在講求「效率、速度」的現代,我們其實還有對環境更友善、更能確保永續的不同選擇。

浙江青田的稻魚共生系統

現代農業生產,往往會對環境造成非常劇烈的破壞。大規模單一作物的種植,使得農人必須仰賴化學肥料、殺蟲劑,造成水源、空氣污染,對生物多樣性產生的殺傷力自然不可小覷。

聯合國在2005年,將浙江青田地區龍現村獨特的「稻魚共生系統」訂定為「世界農業遺產」,並進行保護。事實上,「稻田養魚」在中國已經有數千年歷史,相傳起源於早期的農民引進溪水灌溉農田,魚苗自然地在田中孵化,久而久之形成了共生系統,至今在浙江、貴州、雲南等地,仍能見到這樣的傳統。而浙江青田素有「田鯉之鄉」的稱號,號稱「有水的地方就有魚」。

在青田,最獨特的景觀就是房屋前後的水塘、梯田中,都能發現一尾尾鯉魚優游其中,農民生產穀物之餘,也靠賣魚增加額外的收益。這些魚兒除了會吃農人投擲的米糠等飼料,也會吃昆蟲、雜草,農人不但不需耗費人力除草抓蟲,也毋須額外使用殺蟲劑、除草劑。此外,魚兒在覓食的過程中會翻鬆土壤,牠們的糞便則形成最天然的肥料。就連預防魚類疾病的方式也十分傳統──當地人會到山上撿拾樟樹、松樹枝,將樹枝浸泡在稻田裡,以防止魚類寄生蟲害。

目前龍現村的「無公害綠色食品認證養殖基地」約520畝,田魚年總產量約1,300多噸,年產值可達3,600多萬人民幣。而「青田經驗」也吸引中國其他省份,甚至國外農業專家前來學習。

日本里山:高度發展國家中的桃花源

在日本「里山」,也可以一窺人與自然傳統卻又和諧的共生關係。在日文中,「里山」(Satoyama)不是地名,也不是指某個特定的地點,而是代表介於都會區與山區之間的半自然地帶。

聯合國《全球多樣性展望》中形容:「日本的里山景觀,是由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組成的多樣化地貌,包括次生林、池塘、稻田、牧場和草場等。人們可以用傳統、永續的方式,收穫植物、魚類、菌類、落葉和木材等資源。里山景觀是在人與環境的長期互動過程中形成的,通過定期伐木和清理森林凋落物等活動,可以防止該系統僅以幾種物種爲主,並允許更豐富多樣的物種共存於這個系統中。」

在日本京都附近、琵琶湖上游滋賀縣的一個小村莊,就在前幾年被NHK選中,拍攝成《里山》系列紀錄片,不但獲得許多獎項,該紀錄片在台灣播放後,也引起廣泛的迴響。

 

 

在這座小村莊中,居民們仍循著古老的生態系統,將溪水引進屋內廚房中的水窖裡,水窖中還養著鯉魚。除了能利用冰涼的溪水冰鎮蔬果,飯後的碗盤也直接丟入水窖中,讓鯉魚啄食殘餘的飯粒;每年3至6月,居民沿用傳統漁法設陷阱捕魚,並有將小魚留給水鳥的風俗;夏末時分,引水道長滿了水草,居民會以數十戶為一組,展開進行清除水草的工作,而這也是村落一年一度的大事。

紀錄片中更詳細紀錄了濕地、溝渠中的水生昆蟲、水生植物生態,讓人深刻感受到當地生態的多元,體會到居民與自然共榮的生命力。

《全球多樣性展望》中,也不忘提醒大家,世界各地許多傳統農業管理體系,正因為生產集約化、農村人口的流失而逐漸式微。而捨棄傳統農業,不但意味著文化景觀的消失,也代表著相關生物多樣性的消失。

當我們羨慕著浙江青田居民盡享「魚、水、田」的美麗,當我們嚮往日本里山的悠然自得的時候,我們更該回頭看看我們的家鄉──台灣。其實,在我們傳統文化中,也蘊含著千千萬萬的智慧,而現在台灣也有許多人,正努力讓包括自然農法在內的傳統智慧再現,希望藉由古老的經驗,拯救脆弱的土地。只要多一點謙卑、多一點努力,相信我們也能找回那失落的,與天地萬物相處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