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揪團做愚公 維護溼地從小做起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親子揪團做愚公 維護溼地從小做起

2010年07月26日
本報2010年7月2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苓云報導

志工們在濕地中清除雜草「媽媽,你為什麼要花錢去當志工?」曾經笑媽媽笨的賴宣羽,上週六(24日)親自到陽明山二子坪溼地一探究竟。此外還有6個家庭,由爸媽帶小孩、或是姐姐拉弟弟,共18位志工一起參加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陽管處舉辦的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在上週六(24日)下午,體會到金錢難以衡量的豐收。

別當宅小孩  生態教育身教不如言教

一進入陽明山區,隨即暑氣全消。黃溫雀對兒子說:「是不是比在阿嬤家吹冷氣還舒服?」但5歲的吳翟還是大聲嚷嚷著要回家看卡通。這梯次的生態工作假期可說是親子團,大部分是爸媽硬拉著孩子上山。諧音「handsome」的韓德生表示:「希望能帶著兩個兒子從服務中學習。」,常常造訪二子坪的歐陽超一家,第一次能夠親自進入溼地幫忙清除雜草,歐陽媽媽認為:「親自帶孩子參與,比用嘴巴講有用多了。」賴宣羽的媽媽葉足娟,已經是第三次參加,她說:「因為被女兒罵笨,所以才把她帶上山,希望女兒了解我正在做的事情後,不會再說我笨。」

賴宣羽率先發現剛出現的中國樹蟾不過,原本一臉不情願的小朋友,來到二子坪溼地後,都雀躍了起來。一切從賴宣羽在溼地旁發現剛出生的中國樹蟾寶寶開始,比一個指節還小的金黃色幼蛙,讓帶隊導覽的講師盧堅富大呼難得。觀察完青蛙,接著換上俗稱青蛙裝的「水靠」,大人小孩都感到很新鮮。「水靠」像是用橡膠做成的連身褲,方便在水裡工作不濕身。郭威志說:「穿著『水靠』下水,水壓就像一隻手緊緊抓住腳,讓移動變得寸步難行。」

為除外來種折腰  深入環境參與自然

二子坪溼地是人工開墾的溼地,依地勢高低設有上池、中池、下池,溼地的水會由上池往下池流動,是一個活的溼地。「溼地都會有陸域化的傾向,需要人工進行維持;二子坪溼地常有民眾棄置放生外來生物,成為溼地中的強勢物種,為了維持生態的多樣性,也需要進行清除。」盧堅富說。

這次的掃蕩目標,是水池裡糾纏住荷花、燈芯草的水蘊草、苦草及綠藻。清除過程中,大夥也小心翼翼,就怕錯殺了不該拔除的燈芯草或荷花。盧堅富說:「燈芯草是蜻蜓產卵的最佳地點,移除雜草讓燈芯草有更寬廣的生長空間,就有助於蜻蜓的繁殖。」

在大夥同心協力下,總共清除了32大籃的雜草,堆成一座小山丘。因為當天太陽沒有露臉,悄悄流動的山風帶來微微涼意,在水中一邊拔草一邊說笑,讓曾經參加過雍來溼地工作假期的瓊琳大呼:「實在太舒服了!一點也不辛苦。」假日遊賞二子坪美景的遊客們也好奇圍觀,還有人想現場報名,志工們的身體力行成為最佳的示範教育。

喜歡爬山的王瓊琳跟張嘉寧說:「因為很喜歡大自然,所以希望能有參與的機會,而不是只做個旁觀者,很開心這次能為環境盡一份心力。」楊瑞玉則發現:「原來為生態盡心,只要花點時間就好,沒那麼難。」因為想多認識臺北的自然環境而參加的郭純雅覺得獲益良多,弟弟郭威志也從深入水中拔雜草的過程裡,體會到甚麼是真正的「深入環境」。

打開心眼 感動記錄棲地物種

盧堅富老師帶領下,志工們觀察五色鳥的鳥巢結合工作假期與棲地物種紀錄,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努力的方向。清除溼地後的夜間觀察行程,由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助理教授盧堅富老師擔任導覽,讓志工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生態課程,看到也聽到平時不曾注意的可愛生物。

「把手掌放在耳朵後面,像米奇的耳朵一樣。」盧堅富傳授他聆聽生物交談的絕學,帶領志工辨認五色鳥的婉轉、蛙鳴的低沉以及蟬聲的高亢有何不同。黃昏正是萬物鳴叫的時刻,白頷樹蛙「叩、叩、叩」,面天樹蛙「嗶、嗶、嗶」以及遠山竹雞的「雞狗乖~」開始加入蟬聲的大合唱,此起彼落。趁著大家專心聆聽,「嘩啦!」一聲,一隻材棺龜默默滑過水面的浮萍。

彷彿說好似的,天色一暗,蟬聲便整齊劃一的停止,暗示大夥可以開始尋找夜間出沒的精靈了。在手電筒燈光探照下,每發現一種生物,就傳出一陣驚呼,面天樹蛙、白頷樹蛙、拉都希氏赤蛙、澤蛙,還有一隻成年的中國樹蟾,都是今天的收穫。尋找樹蛙時,還發現在旁守株待兔的母赤尾苔(青竹絲),以及一隻形單影隻的螢火蟲。就連原本吵著要回家看卡通的吳翟,也興奮大喊:「大豐收!」

在中研院工作的黃俊翰認為:「學術研究的成果能夠讓大眾知道才有意義,否則就只是書架上的一本書而已。讓小孩來參加這樣的活動也很重要。」透過親身體驗及勞動,將環境教育的種子種在孩子心中,就是此行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