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來工作──阿不的工作假期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作假期

花錢來工作──阿不的工作假期

2010年09月22日
作者:阿不

編按: 工作假期是什麼?在不同的團體、不同的主辦單位的規劃下,每個工作假期都有著其獨特的個性與精神,在台灣,除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生態工作假期之外,還有許多個人與團體,也在進行著各式的工作假期行動,本次的專欄就來看看,屬於「阿不式的工作假期」,在說的又是怎樣的一個公益行動與志工故事囉!

花錢來工作

有別於過往所知悉的工作假期其活動場域多半在田野鄉間或大自然中,這次筆者所策劃的「香巷綠園工作假期」場景大轉換來到了車水馬龍的板橋新板特區,同樣強調生態,崇尚簡樸生活,然而在繁華城市中,到底能擦出什麼火花?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因為工作假期有盡,但人與環境的相處互動卻變化無窮。

立柱;圖片來源:阿不

阿不式的工作假期

從「田間書屋協/自力造屋工作假期」、「田間書屋初級水電班」、「山海教室老屋修復工作假期」,到最近的「香巷綠園工作假期」,阿不所舉辦過的工作假期總的來說有下面幾個特點:

1.報名自由:有興趣參與的朋友只要以電話或E-mail寄送個人基本聯絡資料後,即完成報名。不預先收費,也沒有任何條件要求。活動費用在工作假期報到當天才繳交。換句話說,從報名後直到活動當天,其實會有許多人改變主意、打退堂鼓,這樣的人有時甚至高占總報名人數的半數以上。

2.採收費制:工作假期以兩天為一單位,每梯次收費1000元;不退費,有時候甚至還未含餐費。

3.工作為主:阿不的工作假期主題與內容明確--真的就是「利用假期來工作」。工作假期通常早上9點上工,傍晚5點收工,活動期間有少許必要的解說介紹,但沒有參訪、研習...等內容。一整個就是參與者「花錢來工作」。

這樣的工作假期有吸引力嗎?意義在哪裡?

因為報名自由,許多人報名後又取消?這樣的工作假期真能完成什麼具體成果?從沒蓋過房子、規劃過庭院、使用過電動工具的人適合參加嗎?完全以「實際工作」為基調的工作假期招的到人參與嗎?參與工作還要付費,有這麼笨的人嗎?

不管是活動的參與者或舉辦者,心底多少會產生諸如此類的疑問。然而換個角度來看,難道不正是因為有這麼多的困難、挑戰、疑惑才讓工作假期顯得珍貴。

但是在討論理想之外,我們仍先回到現實的層面來看,舉辦過上述幾次的工作假期後,我所累積的經驗是:

一、每個人都要學習為自己做決定

報名的自由與收費方式,目的在於篩除許多的好奇人士與無法掌握自己時間的人(因為不管如何你就是要空出時間來參與);過往參與免費活動時,經常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你永遠無法知道到底會來什麼樣的人。因為有時候連來的人自己都還沒弄不清楚為什麼參與,只是抱著一點好奇、或者閒閒沒事的態度就來了;而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經常也會遇到一種人,他事情沒做多少,但嘴巴卻一刻也沒停的找你抬槓、批評活動缺失。

因此在報名自由、活動費用當天才現場繳納的情況下,參與活動的意願和心態調整的問題,就多數轉移到報名者身上,他們必須自己做出決定,為活動空出自己的時間。在我來看,這也是希望透過工作假期想建立的一種價值--為自己做決定。

二、在實踐中學習

每次的工作假期都有明確主題,而且依靠真實的實做去實踐出來。不管是造屋、老屋修復、自然素材運用、木工製作、庭院規劃、花草種植...等等,我們用真實的行動去完成,製作一件作品、布置一個花圃或造一幢房子。因為我相信唯有真實的完成,而不是課堂上的虛擬演練,這才是真正且有效的學習。

在香巷綠園的第二梯工作假期時,當我和參與伙伴共同製作好一條長板凳後,便放手交給他們,讓他們各自動手再去完成一張。然而「做中學」的真實意義在此刻發生了,因為「了解」一張板凳要怎麼做,永遠不等於自己「實際」做得出來。例如有的伙伴在裁切好的木材上精準的畫線,可是實際組裝時卻發現拼不起來,等最後歷盡艱辛組裝好後,卻又發現椅腳和地面不平,會蹺腳。在這個時候,參與者才真正體會:「了解」不等於「會做」,而「會做」又不等於「做得好」的道理。就比如畫線精準並不表示你在裁切、鑽洞以及鎖螺絲時也會精準;因為木材是天然材料,每一塊木頭都有自己的紋理、個性和些微翹曲,沒有一塊木頭會長得一樣。因此好工匠最重要的能力是「觀察」,找出所用材料最適當的角度、方式去處理並完成作品。

因此一個真正的「好的學習」,是必須在實踐中去嘗試與完成的。而阿不的工作假期就是希望讓更多人有機會去嘗試這樣的學習方式。

三、創造他人的風景

參與工作假期簡單來說其實是在幫別人做事,而如果所做之事對於環境、社群、生態、教育或公共利益又是有益的,那麼這就是一種實際的「公民養成」。阿不在鄉間用自家的土地蓋一個二手書屋,是希望創造一個可以和他人交流文化、藝術、農業的空間;在宜蘭南澳修復廢棄軍營,是為了經營背包旅社,以極便宜的住宿費(每人300元)提供旅人方便,也創造一個極適合旅人獨處,思考自己與環境關係的場域。而最近在板橋舉辦的香巷綠園工作假期,則是閒置空間的再利用,為都市型社區創造一個能夠耕作與種植花草的園地,同時也是一個可以走出家門和鄰人互動的開放空間。

因此在自身的實踐、完成與學習之外,工作假期也是一種為他人創造美麗風景的公益行動。

開窗;圖片:阿不提供

工作假期的精神基礎

若查詢字典,你會知道「生態」的詞義是「生物間及生物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活動狀態。」簡單的說就是生命的存在方式與活動狀態。也就是說講究「生態」,其實並不直指著環境保護,也不是指尊重生命,更不是要求人們減少浪費,尋求資源永續。

講究生態應該只是很單純的要求人們:『專注的留心自己與其他生命間的互動而已。』

唯有人們真的從源頭開始,關注自身、家人的生命狀態,體認並參與社區間的互動,已至於探索人類和其他物種間的關係與影響,在內心裡建立一種時常與自己與外界對話的覺知,同時也要體認:生命沒有一刻止息,生活沒有一刻相同,因此這樣的關注與覺知,必須是一種連續不斷的警醒與留意,甚而逐漸內化並自然顯現於個人的生活方式當中。

那麼最後在如此深刻的覺知下所體認到生態,才是真正動人的、重要的、與自身息息相關、並能顧及到其他生命與環境的,這時候人們的觀念、態度與行為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轉化,進而產生環境保護、物種維護、珍惜資源的行動。

正因為抱持著這樣的精神基礎,因此在工作假期的行動中,我們便不會是盲目的,雖然筆者必須承認我們不見得做得是100%正確的事,然而因為有一著一份對於生態的覺知,在工作進行中我們會隨著現場環境、參與者情況,甚至考慮未來使用者的需求而即時做出回應和修正。

種植香草;圖片:阿不提供

剛結束的香巷綠園工作假期裡有兩個明顯的例子可以說明:

一、板凳的角

在香巷綠園工作假期第二梯次的原木桌椅製作時,當參與伙伴各自將長板凳組裝完成後,接下來是打磨的工作,由於工廠出來的木頭只做過初刨,表面雖平,但離光滑溫潤的觸感尚有一段距離。因此製作好的板凳還需要依次使用三種不同粗細度的砂紙去打磨,最後才是塗刷護木油。

然而打磨的工作卻絕不只是將木頭拋光,還必須要修除稜角,因為椅子是給人坐的,稜角分明的椅面,絕對沒有那一張屁股會喜歡坐。那麼稜角的修飾到底要多圓滑才夠,因為現代木工多是使用電動磨砂機打磨,要磨掉稜角是非常快的,但往往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有磨到、有磨掉就行了」的念頭便很容易被呈現出來。

因此對於修飾稜角一事,我們便花了許多心思去討論,同時也實地演練並教導參與伙伴,在打磨木頭--特別是稜角的地方時,要避免只是用「眼睛」看,還需要邊磨邊動「手」去觸摸(因為人們對於椅子的第一印象雖然是用看的,但最終、也最重要的功能仍是承受人的身體),想像自己就是要坐這張椅子的人,用這種心情去感受,然後才能打磨出一個會讓人喜愛的弧度。

因為考量到「人」,所以在製作時才會更為用心,然後也因為用心,所以才能製作出更牢固、更舒適,也更有人情味的椅子。

二、鐵皮開窗

在香巷綠園最後一梯次的工作接近尾聲時,我們在鏽蝕、老舊的鐵皮圍牆上開了一扇窗。以前,當綠園這塊土地仍閒置時,許多人把它當成了垃圾場,一些垃圾、瓶瓶罐罐經常隨手就往裡面丟,逼得地主最後只好建造鐵皮圍牆把整塊地團團圍住。

然而在整個空間重新整理並綠美化後,雖然因為某些因素鐵皮圍牆仍舊保留,但我們選擇在鐵皮牆上切開一個缺口,用漂亮的雲衫板製作窗框,然後在牆內窗口下種植了幾棵唐竹。因此當牆外巷道有人走過時,他們便能欣賞到一扇搖曳著稀疏綠竹的窗,若他們願意停下腳步,還能夠透過竹枝間的空隙望進綠園,看見園內的更多綠意。

以往因為沒有互動,沒有了解,閒置的綠園土地對許多人來說就成了一處可以隨意丟棄垃圾的地方。但當我們規劃好空間,用漂亮的綠意妝點環境,並開了一扇窗後。我們便是在釋出善意,透過這扇窗自由的展示我們對於環境的用心。

而這就是一種共享,最基本的至少是一種訊息告知。因為我們主動的分享,那麼雖然不可能永遠杜絕天外飛來的垃圾,但至少往後破壞的行為會減少許多;也許改變的不多,但這仍舊會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開端。因為當我們希望獲得別人的友善對待時,我們先要以友善的態度對人。

【相關資料】

香巷綠園工作假期──木工、農夫與園丁的見習

香巷綠園工作假期記錄──木工見習「涼亭搭建」

香巷綠園工作假期記錄--農夫見習「水泥地花(菜)圃與水管裝設」

◎工作假期相關文章

《為什麼要自己蓋 房子》之一.你需要自己蓋房子嗎?

山海教室自遊驛站 ──移動教室的實驗與行動

◎其他精采文章,請連結至阿不的心靈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