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狗屎消失的方法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讓狗屎消失的方法

2006年04月13日
作者:黃基森(台北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日昨看到中國時報報導,受到「中村效應」,環保署行文各地方環保署,各縣市正在進行清理狗屎大作戰。從環境衛生清理的角度而言,環保署負起督導環境清理的重責大任只是一個起步,這種你丟我撿清理狗屎行動能否永恒且維持環境的潔淨,則令人憂心。因為只有民眾發揮倫理的公德心,從治本做起,才能讓狗屎消失在我們周圍環境。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流浪狗或貓中就有60%身上寄生跳蚤,且平均每隻狗或貓身上就有200隻以上的跳蚤,這也是最近總統公館出現跳蚤的原因。此外,根據官方統計資料顯示,流浪犬罹患「犬心絲蟲病」比率高達50%以上。台灣一年四季都是犬心絲蟲病的感染期,更嚴重是這種傳染病是由在我們周圍環境中數量最多的熱帶家蚊所傳播,已成為犬心絲蟲的高流行區,不論生活於戶外或戶內的犬隻隨時都有被傳染犬心絲蟲病的可能性。此外,屬於人畜共通疾病的萊姆病也可能發生,這些無形中都增加了人類健康風險。

而受不了滿地狗屎落荒而逃的中村夫婦所說的狗屎,大多是飼主沒有做好犬隻管理所造成,因此,從源頭有效的管理寵物,是消除室外狗屎的最重要一環。12,000年前,犬隻入室家庭而成為家犬,但養狗的人並未全然將狗視為寵物,責任與義務並沒有同步提升,在缺乏核心價值下,許多往日寵物狗成了今日棄犬。而環保單位也順理成章的將棄犬視為廢棄物,由清潔人員展開大規模捕捉與撲殺行動。

為了給這些捕捉與撲殺行動合理化,我們稱這些犬隻為「棄犬」。但在生活周圍走一回後,我們會發現,犬隻的命運在人類的主宰下分成3種等級,即寵物(有專一的主人)、流浪狗(公共主人)、棄犬(無固定主人)3種階級的犬隻。

首先談到棄犬,在台北縣新店溪周邊的河濱公園最為常見,這種棄犬常在愛心人士進行了一些餵食的行為,政府人員眼不見為淨,最令人憂心的是公共衛生問題。第二種是所謂的流浪犬,被收容於流浪動物之家或其他動物收容所中,而有了公共的主人加以照顧,但令人憂心的是,在收容所土地取得困難下,牠們的生活空間縮小了,加上每日的餵食費、清潔費這是一筆龐大的開銷。這三種層次中最幸運是寵物了,在狗主人細心的照料下,我們看到的是「貴賓狗」的代名詞,而寵物醫院也分為內科、外科了。

其實國人不當的放生文化,是從棄養犬隻的開端。犬隻種類變多後所帶來的後遺症,是我們看到更多形形色色的雜交狗,人類不再視其為有價值的工具,其結局就衍生中村夫婦所說的生態與衛生的問題。

基於「眾生平等」的倫理觀,我們應脫離犬隻個體的價值,強調環境的整體性和人犬間的互動關係。保護犬隻觀念代表了社會道德與人道關懷的雙層意義,中村夫婦事件更應讓我們將犬隻作為道德的關懷對象,提倡動物價值、動物權利及人類責任。因此,想飼養寵物之人的責任就是應先「三思而後行」,瞭解自已飼養犬隻時應善盡終身的責任,這是飼養者的義務,更是動物的權利。

從環境整體的值價來著手,以倫理道德的理念來善待犬隻與積極有效管理,才能讓狗屎在環境中永遠消失。

※原載於2006.04.11《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