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海裡也有兔子?」
「兔子會游泳嗎?」
初聽見「海兔」名號的人,一定跟我一樣,被這個稱呼給騙了。腦子裡立刻浮現長著一對長耳朵,潔白、胖嘟嘟的身軀,一蹦一跳地躍入海中的畫面,不管怎麼想都覺得不可思議,很難將兔子跟游泳高手畫上等號。直到在潮間帶一睹「海中狡兔」真面目後,才發現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
其實海兔不是兔子,牠們是一群居住在潮間帶與亞潮帶海域的軟體動物。在分類階層中,屬於後鰓亞綱無盾目(Anaspidea)海兔科(Aplysiidae)的一群海洋生物,也是海蛞蝓家族的一份子。
海兔的頭上長有二對分工明確的觸角,前面一對稍短,專管觸覺;後一對稍長,專管嗅覺,口觸角的功能有如我們的雙手,牠們用口觸角來「觸碰」、定位食物,以便享用豐盛的海藻大餐。
當牠們在海底爬行時,後面那對觸角分開成「八」字形、向前斜伸著,嗅聞四周的氣味。而靜止不動時,這對觸角立刻併攏,筆直向上,再搭配上圓圓的身體,模樣就像隻蹲在地上豎著長耳朵的野兔,只是少了皮毛。據說最早是羅馬人開始這麼稱呼這群海中生物,後世繼續沿用下來,日本人則稱牠們為「雨虎」。
目前全世界已被紀錄的海兔種類約有37種,台灣則約有11種,在墾丁、澎湖、、東北角等潮間帶與亞潮帶海域都看得到牠們的蹤跡。
海中變色龍 避敵有一套
海兔喜歡在海水清澈、水流暢通、海藻叢生的環境中生活,並以各種海藻為食。而牠的避敵本領也十分特殊,就是吃什麼顏色的海藻就變成什麼顏色。如一種吃紅藻的海兔身體呈玫瑰紅色,吃墨角藻的海兔身體就呈棕綠色。有的海兔體表還長有絨毛狀和樹枝狀的突起,不管是體型、體色及花紋,都能變得跟棲息環境中的海藻十分相近,因此閃避敵人和危險。
除了偽裝之外,看似柔弱的海兔面對威脅還有另外一招,在受攻擊時,牠們的身體會釋放出紫色有毒液體,以麻醉敵人或使敵人感到不適,達到防衛目的。
集雌雄於一身
海兔的生命週期約為一年,春夏之際正值其繁殖季節,到了六月之後就會慢慢不見蹤影。牠們的生殖習性十分特殊,一隻海兔的身上同時具有雌雄兩種性器官,也就是雌雄同體。
如果僅有兩隻海兔相遇,其中一隻海兔的雄性器官會與另一隻海兔的雌性器官交配,間隔一段時期,再彼此交換性器官進行交配。但這種情況並不常見,通常總是幾個甚至十幾隻海兔聯體、成串地交合:第一隻海兔的雌性器與第二隻的雄性器官交合,第二隻的雌性器官又與第三隻的雄性器官交合,如此一個挨著一個與一前後不同的性器官交合,過程常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之久。
牠們進行異體受精交配後即產卵,看起來像泡麵的卵團裡,藏著上百萬隻的小海兔,雖產卵量高,但能順利存活的卻極少。因為氣候變遷及環境破壞的影響,繁殖力超強的海兔數量也在逐漸減少當中。
海兔與科學
近年來,海兔被應用在很多的研究上,牠們有肉眼可見的神經細胞與簡單的腦部構造,且有學習的能力,是研究大腦學習和記憶的機制最容易著手的生物之一,因此被廣泛作為神經科學的材料。牠們也具有一些不同的天然化合物,因此也用來當作製藥的材料。
此外,因為牠們都是以藻類為食,甚至能吃一些其它藻食性生物大都 不吃的藍綠藻,所以也被認為在生物控制上有很好的潛力,可以利用牠們來控制藻類的生長。
下次若有機會在海邊遇見海兔,可別忘了透過雙眼和相機鏡頭,仔細觀察一下牠們獨特的模樣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