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十年變遷】以國土計畫維護永續台灣的根基 | 環境資訊中心
環資十年特刊

【環境十年變遷】以國土計畫維護永續台灣的根基

2011年05月15日
作者:葉世文(營建署署長)

葉世文(營建署署長)。圖片來自:營建署。從千禧年迄今已經十年。這十年中全球發生了無數氣候災害,大地震及大海嘯或颶風和暴雨變得時有所聞,因為災害規模與發生頻率顯著增加,使得全球因天災死亡的人數不斷攀高,國際間莫不竭盡心思因應地球暖化造成的問題。台灣才從921大地震逐漸復甦,隨即遭受莫拉克颱風災害,另外,長期以來西部沿海地層下陷問題,加上近年的暴雨頻仍,讓災情一再重演。

今(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更造成嚴重複合型災害,核電廠爆炸輻射污染擴散,隨著大氣與海洋環流影響全球生態,防災、減災調適措施成了全球必須共同面對的環境考題。因此,永續發展的概念已修正為必須以健全的生態環境為基礎,社會與經濟才能持續發展。台灣身為地球村的一員,除藉由國土計畫及節能減碳等政策維護台灣環境的永續根基,並應積極透過區域或國際合作,減緩地球暖化與降低災害的發生。

經濟與環境保育如何兼容並蓄,對於空間及自然資源有限的台灣無疑是關鍵議題。台灣深受國際影響,由華爾街金融風暴對台灣的衝擊可見一斑,如何在區域競爭中尋求發展契機,提高國際競爭力?期間影響最重大的莫過於地方制度的變革(2009),台灣將透過強化地方及五都整合發展,以面對東亞、中國大陸甚至全球的競爭。

高鐵(2007)通車,強力連結西部平原為一日生活圈,也形成人口、產業、土地使用、自然資源重新分配與整合發展的多核心架構,未來配合新的國土計畫法,將產生新一波的區域變革;此外,人口結構改變讓少子化與老年化的問題日益嚴重,人口、資源與產業的快速發展與流動,週休二日的觀光旅遊壓力逐年增加,在創造了地方經濟繁榮的同時,因交通便利,相對造成了新的地方環境負擔,陳現出迥異於過去的新課題。

針對人口及環境壓力集中的都會區,近幾年正加速推動節能減碳政策,以期落實省水節能的都市規劃原則,例如營建署在年初通過的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透過綠地資源、河川藍帶網狀建構、交通運輸空間串接,並納入防災規劃,以建構生態城市永續發展之藍圖。正在立法院審議中的國土計畫法的分區架構,將依自然環境區劃為國土保育區、農業發展區、城鄉發展區及海洋資源區,環境敏感區亦將以特定區進行整合管理。預期未來法制作業完成後,將使整個國土管理機制日趨完善。

e化時代的來臨,Blog、Facebook等網路工具的快速發展,讓環境議題的訊息公開透明與快速串連,環保團體的意見溝通與共識形成更加容易,各地區都可透過網際網路傳遞而發聲,形成新的環境聯盟局勢。配合政府資訊公開制度的建置,善用新興資訊平台,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溝通頻繁,可望政策更能回應民眾需求。

新的十年,適逢政府組織改造啟動,國家公園署的成立也代表政府宣示環境永續的立場,將台灣最珍貴的資源與土地以國家的力量保存下來;未來的環境資源部將整合水、土、林等自然資源的管理,不論是落實集水區管理、生態及水資源的保護、環境教育的推動,未來十年的台灣都將進入另一個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