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捕政策有問題! 澎湖馬糞海膽無後啦!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禁捕政策有問題! 澎湖馬糞海膽無後啦!

2011年06月25日
作者:詹嘉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六月的菊島,輕颱米雷正於東南方海面醞釀,天上浮雲快速捲動,似將趕赴一場盛會;街道上,穿著清涼鮮艷的遊客騎著摩托車穿梭,也在等著參與夜晚的煙火慶典。幾年來,在澎湖縣政府大力宣傳經營之下,花火節儼然已成夏日象徵,為小島帶來觀光商機。島上人多了、熱鬧了,但原本應該在海底進行重要繁衍任務的馬糞海膽,卻沒那麼幸運。

海膽肥滿的生殖腺(雲丹)一向是饕客、觀光客的最愛,因具高經濟價值,業者為滿足民眾口腹之慾,常大量採捕,已使得馬糞海膽族群量面臨過漁威脅。

禁捕,反造成大肆搜刮?

據6/21自由時報「澎湖馬糞海膽 開放採捕」新聞所載,政府以種苗放流搭配禁捕進行海膽復育,乍看之下似乎兼顧了經濟與環保,但此法規啟人疑竇之處在於,澎湖縣政府為避免海膽資源耗竭,頒布了「禁捕令」,規定:「每年6/1至9/30開放,准予採捕殼徑8公分以上之體型,其餘時間一律禁採,違者處台幣三萬元罰鍰。」

暫且不論執法是否落實、三萬元罰鍰是否真能發揮嚇阻作用,澎湖縣政府雖僅開放6-9月為採捕期,然據學者研究指出,4-9月是馬糞海膽生殖腺發育時期,並在9月達到最成熟。在法規的「保護」下,海膽們得以撐過4、5月,但一到6月,依舊在劫難逃。

當地居民指出,約莫在4、5月禁捕期,就有人將長大中的海膽「圈養」起來,待至6/1開放時,隨即全數撈捕上岸,送到餐廳、市場。很顯然地,在海膽能排出精卵成功地進行傳宗接代前,即慘遭捕殺成為盤中飧,而倖存者又可能無法成功受精,長久下來,海膽族群極可能滅絕。

海膽缺席,珊瑚哭泣

海膽是珊瑚礁生態系重要的食藻性物種,國外已有許多案例指出,因為珊瑚礁生態系中海膽數量的銳減,使生長較珊瑚快的藻類因缺乏天敵大量生長,甚至覆蓋過珊瑚表面,導致珊瑚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最後美麗的珊瑚礁生態系將被一片海藻佔據而死氣沉沉。

根據澎湖水試所2005年公佈之研究報告指出,馬糞海膽有過漁徵兆()。而2010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澎湖東嶼坪進行珊瑚礁體檢,馬糞海膽族群密度(每100平方公尺)為零!長期下來,當地珊瑚礁生態系健康狀態必受影響。

無效政策,將使生態、產業受衝擊

上述窘況,雖然澎湖縣政府欲以種苗放流作為解套,然而真正復育之道並不在於流放充足的海膽數量,而是在於確保海膽放流後,可成功孵育出維持族群數量的下一代。澎湖縣政府顯然未全面顧及海膽生殖特性及整體生態環境,雖名為保育、永續海洋資源,實仍以追求眼前經濟利益為重,此政策等同「無效」!若不儘快修正,長久下來必然造成馬糞海膽族群崩潰,屆時受影響的不僅僅是永不滿足的饕客口腹,還有許許多多依靠珊瑚礁生態系維生的漁民及觀光業者。 

※ 註:謝恆毅、許鐘鋼、冼宜樂、蔡萬生 (2005) 澎湖縣澎南區海域硨磲蛤及內垵北港海域白棘三列海膽之族群數量調查. 澎湖縣農漁局委託調查計畫, 19 pp.

作者

詹嘉紋

可能帶有天王星人血統,對地球人感到既好奇又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