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畫《夏子的酒》中有講到從事農業可以讓家族壯大;在陳冠學《田園之秋》一書中提起農人的特徵在於有個純樸的心,勞力而不勞心的安祥生活,且和田園打成一片;塩見直紀在《半農半X的生活》一書中提出:「農村是社會復興之地、從事半農半X是一種半自給自足的農業和理想工作齊頭並進的生活方式。」
而我從事農業,是試圖去理解父母親們在農業勞動生產關係下的生活文化樣態,進而拉近家族的溝通與互動關係,同時找尋生命裡那份與農村、農民、田野、勞動間的一種悸動關係。
可是,田邊的老人家說:「少年ㄟ,你們這些都市人較怕死,都進行無洗藥(噴農藥)的作法喔!這樣追求健康囉!」我當然想反駁,因為我從事農業真的不是為了健康這回事為首要目標而前進的!只是能怎麼跟這些阿嬤們講呢?我心想如果是為了追求身體健康才下田,那壓力可大了,因為要保佑我們這些年青人要活得比這些阿嬤們久,否則阿嬤們一定會說:「我就知這些少年ㄟ講些農藥不好,結果有活比咱們久嗎?」
還好的是,這幾年來因為從事秀明自然農法,許多日本的專業者來訪,還有台北淡水大屯溪自然農莊的陳惠雯、黎旭瀛夫婦都會特地南下嘉義來田裡看看與指導,於是鄰田的阿嬤們都看在眼裡,也傳遞著:「阿~聽講阿本仔(日本人)有來教,在做試驗啦!有影勒,無農藥無肥料竟然也有收成勒。」
自從2007年開始以水稻為栽培進行下田去的嘗試工作,迄今進入第五年,每每插秧或需要勞力密集的關卡,我總是網路呼喊著加入假日志工行列吧,於是還真的有許多人來加入與響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志工們算是很重要的相挺部隊!
這過程一點都不是為了追求好玩,因為真的是勞動,夏日炎熱,常見晒傷與汗流濕衣服多件、冬天則凍傷或受寒,這過程是腰酸背痛、連續多日後遺症;可是為什麼我仍然敢辦這樣的號召行動、還真的有人敢來,是人情壓力嗎?是一股熱情嗎?是受騙囉?不,我認為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與土地有著一種依戀、一種念鄉情懷、一種文化記憶的基因關係。
於是透過一趟嘉義慢慢行,一趟講解後,慢慢完成自己選擇的行列與工作類別(有插秧、運輸秧苗、鏟苗備貨、割草、抓福壽螺、準備飲料與點心、司機、拍照、歌唱打氣,任自我選擇),有全面參與者,也有斟酌自己當天的狀況而擇其適合的事情,不論怎樣選擇,事事都很重要。
藉由這樣的參與,可以深刻體會當下友善環境的農業(如有機或自然農法)之勞力密集情況,還有這一代年輕人的體力、腰力與毅力嚴重的消退中;當然更可別於書本與講座般只坐而言農;藉由進入農村、農田之中,藉由與農民一起勞動,那種互動裡的感觸與領悟,每個人皆會有深刻的、多樣態的複雜體驗及感受。
每每號召大家參與田事的勞動,我總是希望先可以事前讓我分享這幾年勞動過程中的體悟,透過一張張照片、一段段的親身體驗的積累,與鄰田農民、居家、鐵牛工、地主、地方廟宇、風俗民情等所互動出來的「關係」,還有許多道地的生活智慧與在地知識,例如水文、微氣候(關係著何時要插秧)、土壤、地質、地勢等,進而發展出何時插秧?田裡的水要保持多高的水位?何時曬田?林林總總,我試圖分享的是,唯有從事農業勞動才能理解與看見這些在地知識。
這只是一個開端,藉由這些幾句話的相識、短暫的下田去,不論只是想過過癮而已、還是只是想來懷舊一下也罷,對我而言:「參與即是一種彼此的打氣與鼓舞」,期待有更多的朋友來嘉義體驗,也期待有人願意來接替我的位置呢!當然也歡迎繼續支持嘉義秀明自然農法適地栽種的米。因為以上的任一種選擇都可以讓我們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