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星星之鯊」 鯨鯊衛星追蹤研究SOS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戀戀「星星之鯊」 鯨鯊衛星追蹤研究SOS

2011年09月20日
本報2011年9月2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百支衛星籤鯨鯊標識募集行動,左起漁業署長沙志一、台灣海大校長李國添、關懷生命協會執行長張章得以及Wildlife21代表。國際鯨鯊日邁入第4年,農委會漁業署於19日公布台灣鯨鯊保育現況,並結合學術界台灣海洋大學、公民團體Wildlife21共同宣佈,在未來5年將募集100支衛星標識籤,擴大辦理鯨鯊衛星標識及生態研究工作,以回應全球共同推動鯨鯊保育工作。

最大最憨 因為好吃逐漸滅絕

漁業署長沙志一表示,鯨鯊屬高度洄游性魚種,常在台灣附近海域被發現,又因個性溫馴、行動遲緩,我國漁民都叫牠「大憨鯊」(台語音)。鯨鯊也就是豆腐鯊,因肉質鮮美,成為亞太地區多數國家之漁業利用對象,再加上其育子數少、成熟期長,使得族群數量逐漸減少。

鯨鯊身上有星星斑點,又稱為星星之鯊,是海底的星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其實,身上布滿有如星星斑點的鯨鯊,又有「繁星」之美稱,被稱為海底的星星。雖然至今仍無法推估鯨鯊數量,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為鯨鯊處於瀕危狀態。為推動鯨鯊保育,墨西哥全國自然保護區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CONANP)於2008年8月2日,在其主辦的第2屆國際鯨鯊會議中,提倡每年8月30日為「世界鯨鯊日」,以加強國際間之連結;目前有40多個國家投入鯨鯊保育國際合作。

由於鯨鯊洄游到台灣附近海域的數量不少,為了瞭解鯨鯊資源及漁獲情形,台灣在2001年開始實施鯨鯊漁獲通報制度。

2002年在智利聖地牙哥召開的第12屆CITES(華盛頓公約,即「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大會,將鯨鯊列為附錄二保育物種,台灣即已同步配合;2008年起更進一步全面禁止捕撈、販賣、持有及進出口鯨鯊;違者依據《漁業法》,每次可處以3-15萬元罰款。但目前辨識上仍有困難,因此漁業署積極推動「全魚上岸」政策。

漁業署強調,除了鯨鯊保育管理外,為鯊魚資源整體之永續利用,已於2006年公告鯊魚國家行動計畫(NPOA-Sharks),內容包括鯊魚資料蒐集、利用、鯊魚研究、資源評估、教育推廣、國際合作及漁業管理等,並實施鯊魚身與鯊魚鰭應同時同批轉載及卸運、申報鯊魚身與鯊魚鰭卸魚量、派遣觀察員隨船蒐集鯊魚混獲統計資料等行政管理措施;明年初預計推動「全魚上岸」,期能達到「鯊魚全魚利用及鰭不離身」的目標。 

台灣目前有4種鯊魚列管,除了鯨鯊禁止撈捕、販售、持有及進出口之外,CITES附錄二之象鯊、大白鯊必須依法申報;而台灣更進一步將大嘴鯊也比照CITES附錄二處理。

鯨鯊標識躍進 衛星籤標識找出洄游路線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為了加強對鯨鯊及其它種類鯊魚的科學研究,由農委會、Wildlife21及台灣海大成立「鯊魚永續研究中心」,未來5年100支鯨鯊標識計畫也將由該中心負責執行,以持續進行鯨鯊生態調查研究。

農委會委託台灣海大進行的研究計畫,邀請定置網業者配合進行鯨鯊標識放流研究,自2002年起4月標放第1尾鯨鯊,後續共標識放流了353尾鯨鯊,其中以傳統籤標識323尾、衛星籤標識30尾,並成功接收9尾鯨鯊衛星訊號。

鯨鯊標識有兩種,一為「傳統籤標識」,就是在鯨鯊上掛牌子,註明研究團隊的聯絡方式;另一為「衛星籤標識」。台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劉光明表示,兩者差異在於傳統籤只能標示起始點,中間不詳,也無法紀錄水溫等環境訊息。衛星籤則能記錄洄游路線以及周遭的環境訊息。

圖左:傳統籤標識是將牌子掛到鯨鯊身上。 圖右:衛星籤標識可以記錄鯨鯊所到之處的環境條件以及路線。

目前衛星籤是向美國的廠商購買,每隻約25萬元左右,再加上鯨鯊標識所須的電池以及回收紀錄的費用,估計約需30萬元,約可記錄鯨鯊8個月左右的行蹤。劉光明說,期待未來5年能找出鯨鯊的洄游路線。

第一支衛星籤已由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率先認捐。

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副教授莊守正表示,鯨鯊保育不能光靠台灣努力,鯨鯊活動範圍十分廣泛,即使台灣積極回應、禁止撈捕、販賣,整體而言,仍不能達到保育的目的。而台灣將鯨鯊提升至CITES附錄一的作法,是高於世界水準。

地球老居民 常遭延繩釣誤捕

台灣海大校長李國添表示,早在1億8千萬年前,鯊魚就存在這個星球,當時地球主要由恐龍和鯊魚統治,雖然鯊魚生存下來,卻躲不過人類的撈捕面臨滅絕。鯊魚腦部發達,能將訊息傳達到神經系統,並具備靈敏的嗅覺,壽命約70-100歲。

李國添說,除了鯨鯊保育,鯊魚保育也應全面關注。鯊魚保育不易,有一部分導致於鮪魚延繩釣,因鮪魚被捕捉流血會吸引鯊魚靠近,而成為混獲中的一員。他建議延繩釣能改良,讓鯊魚這類非主要經濟魚種能有幸從中逃脫。

※ 愛上繁星--鯨鯊小檔案(漁業署提供)

鯨鯊(Rhincodon typus),因為體型巨大如鯨而得名,為海洋中體型最大的魚類,最大體長可達18公尺,因肌肉顏色雪白且細嫩如豆腐,俗稱「豆腐鯊」,廣泛分佈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包括大西洋東、西兩岸,西印度洋,中太平洋及東太平洋。鯨鯊通常單獨活動,除非在食物豐富的地區覓食,否則牠們很少群聚在一起。鯨鯊雖為鯊魚,卻非一般對鯊魚認知般之牙尖嘴利,凶猛無比,其個性反而異常溫馴,以濾食浮游生物、小魚、頭足類為生,擁有「海中溫柔的巨人」美稱。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