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假期:Photo-ID鯨豚戶政事務所」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於今(2011)年9月4日舉辦的工作假期活動,希望藉此向社會大眾介紹,黑潮正在進行的調查研究計畫,以及過程中江文龍船長所提供的協助。
學術調查與志工行動的結合
「Photo-ID」是學術研究鯨豚之遷移模式與社會行為時所採用的調查方式,用照片辨識方法(Photographic identification,簡稱Photo-ID),即拍攝海鯨豚背鰭或其他具有可辨識特徵的照片,累積與建立個體影像資料庫,再進行個體辨識並進一步作為分析族群移動模式與社會結構等之依據。而黑潮目前在進行的,主要是針對活動於花蓮外海的花紋海豚(瑞氏海豚)進行拍攝,以期能建立花蓮海域附近花紋海豚群體的基礎資料。
在活動前一天,9月3日下午的船班,有遇到一群的花紋海豚,但因是朝向外海移動,因此這一天出海前船長也不太確定其移動方向,但沒關係,只有出海就有機會。9月4日活動當天一大早在花蓮賞鯨碼頭集合,搭乘多羅滿賞鯨公司的小多,目標就是要找尋花紋海豚。出海時海象感覺還不錯,但只覺得船身隨著波浪起伏了好久,卻始終不見鯨豚的蹤跡,黑潮伙伴們也紛紛拿出「大絕招」,溫情喊話期盼花紋海豚們快快出現。
之後又在海上航行了一段時間,解說員律清突然喊出「二點鐘方向」,表示海豚朋友可能突然現身,隨即在不遠處的海面上開始出現了海豚浮出海面的身影,突然在船身附近海面下也出現了三層體色的流線形身影,海豚們開始在船邊快速穿梭,只可惜這次出現的是飛旋海豚,與我們任務所期盼的花紋海豚不同,拍攝的照片無法在此次活動計畫中派上用場,但飛旋海豚的身影卻也大大感動了船上的人們。
人力大需求:船上6分鐘,岸上 6小時
雖然拍照任務失敗了,吃過花蓮漁港的炒米粉加鬼頭刀魚丸湯加生魚片之後,回到了文龍船長攝影展現場,展開室內課程。首先由黑潮的賴威任說明為何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要進行這項調查計畫,提及黑潮累積了多年的海上觀察與紀錄經驗,在台灣大學周蓮香教授及余欣怡博士生的協助下,企圖建立花蓮地區鯨豚生態習性資料。
初期的目標為建立花蓮海域的花紋海豚Photo-ID資料庫,接下來則是結合其他區域的資料進行個體的比對與辨識,以期能夠對花紋海豚的群體關係、活動範圍等等事項有更深入的瞭解,期盼能夠達到1.建立花蓮港海域花紋海豚Photo-ID資料庫;2.初步探討花蓮港海域花紋海豚社群結構與移動模式;3.與其他地區花紋海豚Photo-ID資料庫進行比對與個體辨識等三項目標。
黑潮志工林東良則示範如何將文龍船長一萬多張照片做整理、分級和判識,並且輸入資料庫建擋,還戲稱文龍船長船上拍6分鐘,協助比對的人要花6小時,難怪每一位參與比對工作的人都要發一瓶眼藥水,因為這實在是太傷視力了。也是讓參與的學員知道,開開心心出海幫海豚拍照的背後,竟然還有如此龐大的工程!
行動的起源:「來」,一切安好嗎?
而除了學術上的研究外,其實黑潮參與Photo-ID鯨豚影像辨識系統也有情感上的因素。在2009年的照片中,黑潮發現了一隻花紋海豚,牠的左側背鰭上,有一個類似簡體字「來」的圖樣,引起大家的注意,解說員土匪在他歷年累積眾多的幻燈片中(早期尚未數位化),追溯到2002年8月27日發現到「來」,這是首次紀錄到「來」的身影,之後陸續在解說員東良及律清的照片也比對出「來」,完整呈現「來」在這幾年背鰭紋路及缺刻上的差異,今年再度看到「來」時,黑潮伙伴們付出的辛苦頓時消失,因為知道「來」一切安好,同時期盼往後的日子再度見到「來」。
在課程結束有幾位學員表達願意協助比對的工作,睿軒就是其中一位。睿軒多次參與黑潮的活動,也多次收到他所寄來請黑潮伙伴品嚐的香甜鳳梨,在得知比對的工作是耗時又耗人力,儘管本身工作繁忙,卻也帶走一些由文龍船長所拍攝花紋海豚照片回家比對,由於志工的熱情更加鼓舞了黑潮要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在國內,基礎調查多半是不受重視的,因為短時間無法有具體的成果,然而卻是日後更深入研究的基礎資料來源,需要有更多金錢及人力的資助才得以長久持續下去。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海豚開放徵友
除了進行Photo-ID的工作假期外,黑潮也嘗試以向社會大眾募款的方式來進行此一研究計畫,從2010年開始「認養你的第一隻海豚」、2011年接續的「海豚開放徵友」等活動,讓民眾除了捐款贊助之外,更能實際參與這項計畫,藉由替海豚命名的方式,拉近人與鯨豚之間的距離。「Photo-ID鯨豚影像辨識系統」計畫、「認養你的第一隻海豚」及「海豚開放徵友」募款活動,最衷心的期盼是當每一年的辨識工作持續進行時,反覆看到熟悉的海豚朋友不時的來造訪花蓮,讓社會大眾及認養者知道牠們一切都安好。
最後要跟大家說的是,研究尚未完成,黑潮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