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個台灣 冬陽怎麼不見了?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大半個台灣 冬陽怎麼不見了?

2011年12月26日
摘錄自2011年12月24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從11月1日至12月21日間,「雨日多、日照少」,有14地刷新同期「最少日照時數」紀錄;這些地方位於西半部多數縣市和台東、蘭嶼、東吉島,點在地圖上幾乎就是大半個台灣。

沒有創新紀錄的台北到花蓮也一樣,近兩個月台北、基隆、蘇澳、花蓮日照都是第二少,宜蘭第五少。

這51天內,淡水和蘭嶼的日照時數只有95.2、52.4小時,若以冬季白天11小時算,合在一起不到9天和5天。這兩個地方平均每天只能看到太陽1小時多,分別為氣候平均值的一半和3成。

中、南部地區冬天不易下雨,但這兩個月梧棲和嘉義下雨天數為14、15天,快比氣候平均值多一倍。

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表示,他個人了解某些農民種菜「種不『水』(美)」,部分也和日照少、下雨多有關。他解釋,太平洋高壓增強,11月時和低壓風向在台灣上空附近匯合,12月時東北季風開始吹,都讓台灣不斷下雨,日照時數「極端偏少」。

鄭明典說,和近幾年比較,今年全世界平均溫度稍微下降,台灣今年更是1996年來平均最低溫。他引述世界氣象組織的資料指出,反聖嬰年平均氣溫相對較低,但全球暖化趨勢並沒有減緩。鄭明典也提到,今年是「很不典型」的反聖嬰,原本南加州會較乾,結果鬧水災;巴西北部應該是「溼區」,但最近才開始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