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秋陽,濕地志工—二子坪生態工作假期(上)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作假期

秋水、秋陽,濕地志工—二子坪生態工作假期(上)

2011年11月23日
作者:孟琬瑜;攝影者:陳理德

編按:時序進入秋冬,生態工作假期的專欄也將進入尾聲,這一年,各式各樣的工作假期,也在台灣各個角落以不同的樣態出現,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生態工作假期系列,也由結合「生態旅遊」與「志工服務」的方式,更深化為「環境教育」的一環,尤其是在孩童的自然體驗上,經由引導與設計,成為一個孩童可參與的環境行動。本次專欄,即是由帶著兩個孩子參與工作假期的媽媽,所記錄下在這服務過程中孩子的成長與喜悅,也期待來年,有更多的家庭一同動手打造一個樂活的記憶。

從七股護沙到陽明山除草

八月份參加七股護沙工作假期之後,全家人簡直愛上工作假期了。結合生態志工與深度旅遊元素的假期中,我們以不同於以往賞鳥或遊憩的觀點,重新認識了七股;也透過手做,參與了七股海岸沙洲與潟湖一小部分現在與未來。而我對於咕瑀兄妹倆在結束前的心得交流分享,感到相當訝異與驚艷,他們竟也能將工作假期來做些什麼、為什麼護沙要這麼做,陳述得條理分明、頭頭是道。更印證了帶領孩子最好的方法,不只是口頭講述道理,還要記得帶著他們一起觀看、動手實作。

在七股時,環境資訊協會的昭蕊告訴我們:如果有興趣,也許可以考慮參加九月、十月陽明山的工作假期,是少數有開放親子參加的梯次。回來之後不久,我們就報名了。開學後才知道時間剛好與咕嚕瑀魚的班親會及親師交流座談同一天,但是阿德和我都覺得工作假期的機會更是難得,簡單向咕嚕瑀魚介紹了二子坪工作假期的內容之後,兄妹倆一聽到可以穿著青蛙裝,在水池裡面走來走去,和許多小蝌蚪小魚相遇,一致點頭說好。

走在二子坪步道

秋颱沒有來攪局的週六清晨,又是6點前就已整理好背包出門,驅車前往台北劍潭集合。小公車離開市區,在盤曲的山路上迴旋,窗外流動著明亮鮮麗的山景,秋風將雲朵吹散了,天空寬闊又明淨,老天賞賜給我們一個有風的大好晴日。

20位左右的大小志工在二子坪停車場領取俗稱「青蛙裝」的「水靠」,跟隨著蔡桉浩老師有趣的解說帶領,時而趨前拈草賞花、時而停步辨聲觀鳥,穿過綠蔭掩映、水鴨腳秋海棠、台灣馬藍與黃花鼠尾草盛開著的蝴蝶花廊,步行前往二子坪。

雖然入秋的蝶舞不若盛夏,然而一群繡眼畫眉在枝葉間嬉戲與穿梭;「嘓—嘓嘓嘓嘓」伴隨著樹冠震動,五色鳥翠綠的身影一閃而過;「忽—溜—、忽—溜—」大冠鷲提醒我們,牠已隨著上升氣流在高空盤旋…;短短1.7公里,透過老師的解讀,自然投遞的訊息,盡在俯仰間。

工作假期其實另有一群服務志工們的「幕後志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工作人員們,一路拍照訪問、記錄押隊,或推著推車雜物,將我們的午餐先送達涼亭。

抵達二子坪,眼前景物豁然開朗,前方是山形渾圓的面天山,躺在凹地上的幾漥生態池,沉靜地收納了藍天、綠樹、盛開的睡蓮、魚的悠遊…,與山的倒影。

來到二子坪水池

來自各地的志工們自我介紹彼此認識後,開始互相幫忙穿上「水靠」。簡單地說,水靠就像是一件防水連身連雨鞋的吊帶褲,方便在水中工作與行走。本來瑀魚因為個子太小沒有適合她身高的水靠,感到非常失望,但後來環資的阿姨找了一件大一點的幫她穿上,她就非常得意地穿著青蛙裝走來走去,向大家展示。

老師為大家解說位於大屯主峰與二子山之間的二子坪,過去曾經是中興農場。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以後,才規劃為遊憩區,並且挖掘了三個生態池,引進本土水生植物,營造為我們所見的人工濕地。

濕地被稱為「大地之腎」,具有調節濕度等微氣候、蓄洪、淨化水質…等平衡生態的角色。水即是生命,山坳有了水,生物就自己來此聚集繁衍。其中最下方的水池,應用水生植物的自然淨化功能,作為污水處理的人工濕地,上方兩個水池則提供生態與遊憩功能。然而,因為鄰近大台北都會,部分遊客將自己不想飼養的魚連同水草,整缸倒入池中,造成外來種水草入侵野地,並因為缺乏天敵的抑制大量繁殖,壓迫到池中原生種水生植物的生長。

下水池在前一工作假期梯次已做過外來種水草移除,這次施作的區域是快要被水蘊草和苦草填滿的上水池。老師說道,其實這是一個溼地水池自然消長、逐漸走向陸化的過程,然而因為遊憩的需求,所以必須仰賴志工定期做外來種移除。

老師向我們介紹了沉水植物—水蘊草、苦草,以及挺水植物—粉綠狐尾藻,這幾種外來種。水蘊草因為每一節都能長出不定根,繁殖迅速,成為水域的優勢物種,是優先剷除的對象。

我望著沉於水面之下的水蘊草與苦草,讓一池秋水在陽光下呈現著奇幻的顏色,思索著它們也是生命,同時在生態池當中扮演生產者的角色;只因人類讓它們離鄉背景,並且逸出野外大量繁衍,它們回不去了,而且面臨著被鏟除的命運。它們即將被我們的雙手帶離水域,曝曬於陸地自然死去,化為壤土,從滋養二子坪的其他生物之中,得到新生…。

穿上青蛙裝  走入水池中

老師示範了往下掏挖,將它們連根清除。還順道挖出一個應該回收,卻被遊客任意棄置的罐子。我看見小咕嚕很專心地聆聽老師示範與解說,之後便跟著其他的大人第一批下水,開始撈掘水蘊草。偶爾抬頭,望見他認真工作的身影,讓媽媽我十分感動,甚至是一點引以為榮的驕傲呢!

本來打定主意不下水的小瑀魚,眼見哥哥跟隨老師在池中遊走、合作撈水草,也感到躍躍欲試。她小心翼翼下到池中漫步,感受著底泥的軟硬與地勢的高低,並且為大家提醒預警:「這裡有一座『高山』喔,要小心!」幸好她決定下水,才能享受浸在池中,掬撈小蝌蚪、小魚蝦,感受秋水的溫度,體認水能夠孕育出生命的豐富。

環資的工作人員引導岸上旁觀的小朋友幫忙找看看是否有小蝌蚪或小魚小蝦_不小心隨著水草被帶到岸上十幾個人勤奮地在池中撈著、挖著,池岸上堆放的水蘊草和苦草漸漸堆疊成一座座綠色小山,因為好奇而駐足的遊客也越來越多。環資的工作人員一面留意著志工的需求,一面提醒將拔除的水草堆置岸上之前,先檢查是否夾帶了小蝌蚪或小魚蝦。同時,跟圍觀的幾個家庭展開了對話。好奇的小朋友們接受了邀請,開始加入幫忙檢視水草,將夾帶的小動物放回水中;而較年長的遊客也從問答中有機會知道,我們正在做外來種移除工作,是為環境盡一點點力量。

回想過往參與過的工作假期,其實很難得能有這樣的畫面:一群人揮汗忙碌、從事生態服務的場域,也就是對遊客隨機解說與環境教育的現場。只有在遊人如織的陽明山國家公園遊憩區,才能有這樣的機會吧!

青蛙裝進水也不用怕

我放心地低頭工作著,小瑀魚一面撈水草、跟其他阿姨叔叔有說有笑地合作,也越走越遠。突然,她不小心在自己不斷預警的那座「高山」絆倒,水靠進水,一身衣服也浸濕了。

我看見被于璇阿姨一把拉起的她,快要哭出來的臉。然而我笑瞇瞇地告訴她說:沒關係呀!有碰到水,和小蝌蚪小魚一起在池塘裡游泳,才好玩呢!於是我們笑著走回涼亭去換衣服,而且我乾脆讓她打著赤腳,自由地在水池周遭行走,在草地上奔跑。小瑀魚就拿著相機,扮演起攝影師,開始幫我們記錄工作實況。

總籌這次工作假期的工作人員昭蕊,大學讀的是昆蟲系,因此隨機扮演解說員,適時引導我們觀察生態池中的水棲昆蟲,教我們分辨晏蜓、春蜓、豆娘的水蠆,以及龍蝨的幼蟲。

咕嚕為了挖起池底的水草整個手臂都探入水中_大約是這時開始水靠進水了始終很認真工作的哥哥小咕嚕撈蝌蚪時,也在池裡滑了一跤,水靠進水了,卻沒有影響他的工作和心情。直到老師宣佈準備收工、整理收拾池面漂浮的水草時,小咕嚕驟然玩心大起。他蹲低身子,讓水整個灌進了水靠中,猶如穿著沉重的甲胄,在池中行走;有時他又好像在溫泉裡享受著浸泡、在溪水裡翻身玩著水。阿德說,看小咕嚕工作時無比認真,工作完在池中嬉耍翻滾,玩得好開心,根本就是隻快活的小水牛!認真的人往往收穫最多,我想,小咕嚕的工作假期多麼豐富充實!

上岸吃午餐  也要有機又環保

上岸以後,志工們合作將清理完的水草一籃框一籃框抬到事先挖掘好、要製作堆肥的坑洞傾倒,並且在計數用的桶中丟進石頭。最後計算桶中石頭總數,我們在兩小時之間清理的水草數量,總共是66籃。離開生態池,回到涼亭附近清洗水靠與沾滿泥砂的手套,放在正午的陽光下晾曬,再洗淨雙手午餐。

外來種水草的堆肥坑_幾乎滿了_一共清了六十六籃水草

輕食午餐_食材在地_減少生態足跡參加生態工作假期,午餐的內容也是很體貼環境,自然、在地、減少生態足跡的輕食。小咕嚕小瑀魚拿著碗盛裝涼麵的時候,就不約而同地發現麵條似曾相識,好像是喜願行的台灣小麥!勞動之後的午餐顯得格外豐美與容易滿足,大概是一個早晨在秋日的陽光下活動充足,午後不久,小瑀魚就躺在涼亭的長椅上熟睡,小咕嚕也呵欠連連。

簡單收拾之後,桉浩老師又帶我們在二子坪進行一趟巡禮。

適逢花期的圓葉節節菜簇擁著朵朵藍紫色小花;盛開的野薑花池畔送香;一對葦笛細蟌在睡蓮葉片上停歇;一隻粗鉤春蜓在野生荸薺附近巡弋;被我們攪混的一池泥水,在志工們陸續上岸之後,慢慢恢復了平靜;原來因我們拔除水草動作,飽受攪擾的蝌蚪、小魚、小蝦、水蠆、龍蝨幼蟲…也都各自找回了棲息與藏身之處。

工作假期最後是精采的心得交流分享,每位志工似乎不約而同地,都提到各自的自然觀。壓軸的桉浩老師提醒大家說,其實我們人類仍然生活在自然裡,我們都與環境脫離不了關係…(待續,下篇將於11/30刊出,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