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台灣珊瑚礁體檢:野柳生態最優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2011台灣珊瑚礁體檢:野柳生態最優

2011年12月27日
本報2011年12月27日台北訊,林育朱報導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6日公布2011年珊瑚礁總體檢報告,體檢結果呈現出各地活珊瑚覆蓋率普遍表現不俗,但是共通點即是全台都遭受過漁問題威脅,僅有野柳調查點因位處野柳地質公園保護區範圍內,是最容易紀錄觀察到大型經濟魚種及無脊椎動物(石斑及龍蝦)的地點。

野柳地質保護區保育有成,可見石斑悠遊於珊瑚間,陳玄州攝

「全球珊瑚礁監測網東亞區網」台灣區總籌陳昭倫表示,野柳地質公園劃設目的為保護地質地景,海洋保育成效已如此卓越,如能劃設IUCN第 I 類保護區,對於增加物種多樣性、物種成長率及繁殖量將是一大助益,而漁民也可因為保護區對對其周邊海域的溢出效應而間接受惠。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介紹,2011 台灣珊瑚礁體檢選定台灣本島及離島共七個地點進行,時間從7月初至10月中,其中五個地點,包含東北角/北海岸(龍洞一號、龍洞和美國小、鼻頭角、野柳及番仔澳)、綠島、蘭嶼、澎湖東、西嶼坪及小琉球採用短天數珊瑚礁體檢活動進行,台東基翬及杉原則是採用長天數珊瑚礁工作假期方式進行,共招募了121 人次潛水志工進行水下調查。

2011全台珊瑚礁覆蓋率

經分析調查結果,2011珊瑚礁體檢成果摘要如下:

一、東北角/北海岸五個調查點的活珊瑚覆蓋率在14%到58%之間。鼻頭角最差,野柳淺處活珊瑚覆蓋率最高,此外鼻頭角藻類覆蓋率最高。台東基翬活珊瑚覆蓋率在24-35%。台東杉原進行南礁及中礁的調查,活珊瑚覆蓋率分別為50%及28%。澎湖東嶼坪因天候不佳,選擇東嶼坪西側及西嶼坪北側進行調查,東嶼坪西側屬於海溝地形,因此活珊瑚覆蓋率約28%,而西嶼坪因居住人口稀少,受到人為破壞較少,活珊瑚覆蓋率有41%。綠島三個調查點(大白沙、石朗及龜灣)活珊瑚覆蓋率在64%到78%之間。蘭嶼三個調查點(母雞岩、朗島淨水廠外及雙獅岩)的活珊瑚覆蓋率在20%到62%之間,雙獅岩淺處最低,母雞岩深處最高。小琉球三個調查點(漁福港外側、肚仔坪及厚石群礁)活珊瑚覆蓋率在14%到61%之間,肚仔坪淺處最差,漁福港外側深處最高。

杉原珊瑚雖不少,卻面臨沉積物威脅 杉原珊瑚雖不少,卻面臨沉積物威脅

二、以活珊瑚覆蓋率 25%以下為「劣化」的狀態來說,調查點中有鼻頭角、翻仔澳淺處、朗島淨水廠深處及雙獅岩淺處的狀況較差,鼻頭角活珊瑚覆蓋率最低,可能是因為東北角為台灣珊瑚礁分佈北界,而鼻頭角調查點又位於鼻頭港內,在天然環境較不理想及人為干擾存在下,覆蓋率較差。此外,其他地區都屬於「一般」,超過十個點屬於「優良」。

三、調查結果顯示指標性魚種與經濟性無脊椎動物數量稀少甚至缺乏,水下調查過程中又時常可見廢棄魚網纏繞在礁盤或珊瑚上,顯見台灣各珊瑚礁區海域已遭受嚴重過漁。這不僅對珊瑚礁生態系的食物鏈失衡的警訊,對觀光和漁業都是很大的衝擊。

東北角指標性無脊椎調查成果東北角指標性魚類調查成果
綠島指標性魚類調查成果

四、台灣大多數珊瑚礁區的健康狀態屬於「尚可」,超過十個點屬於「優良」,顯見台灣環境之得天獨厚,有利於珊瑚生長,因此如立即進行保護及復育措施,還是有機會令我們的海洋恢復往昔生機。可行的復育措施有:保護區的劃設、海洋遊憩區的承載量限制、沿岸開發的限制、汙水排放的管制、減少垃圾量等等。

※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保護區分類系統簡介:

IUCN在1994年公佈「保護區管理類別作業指引」(Guidelines for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Categories),將保護區依經管目標分為6大類:I 專為科學研究或荒野保護而設,又細分為Ia 嚴格的自然保留區(Strict nature reserve):為科學研究而設立;Ib 荒野(Wilderness area):為保存原始荒野而設立;II 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為保育生態系並提供遊憩而設立;III 自然紀念區(Natural monument):為保留特殊自然現象而設立;IV 棲地/物種管理區(Hanitat/species management area):透過介入管理而達到保育目的;V 地景/海景保護區(Protected landscape/seascape):為保育地景/海景並提供遊憩而設立;VI 資源管理保護區(Managed resource protected area):主為自然生態系的永續利用而設立(IUCN,1994)。目前世界各國有將近70%的保護區採用此套分類系統進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