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熊知多少:最新的重要發現(二)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

熊熊知多少:最新的重要發現(二)

2012年01月11日
作者:黃美秀(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亞洲黑熊專家群組共同主席、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

在亞洲,目前已有6個國家曾進行過無線電追蹤黑熊的研究,包括俄國、韓國、中國、日本、台灣及印度。一些近期的研究則利用人造衛星的技術(如GPS及ARGOS)來追蹤個體季節性的長距離移動,以及棲地利用的改變。人造衛星追蹤的結果所估算的黑熊活動範圍,遠大於利用傳統超高頻(VHF)的發報器的估計範圍,因為後者大多有賴地面追蹤。在日本,一隻裝戴GPS頸圈的4歲大公熊,一個月內移動直線距離甚至可超過70Km。

自動照相機近年來廣被利用於較大型動物的族群監測上,常用來調查稀 有物種的出沒情況。(黃美秀 攝)

生理行為及遺傳

猶如美洲黑熊和棕熊,分布於北方溫帶及較南方高海拔地區的亞洲黑熊會冬眠。在這些地區,冬眠時的黑熊會表現出獨特的生理和行為特性,此時的黑熊不吃、不喝,也不排尿排便,並且其新陳代謝降低,呼吸及心跳頻率下降約20%。冬眠前累積的體脂肪可能對於熊類生殖極重要。然而,就算不冬眠的熊(如台灣)在秋天也會尋找含脂量高的食物,如櫟實。溫帶地區懷孕的雌熊則會規律地的進行冬眠,並在此期間分娩及養育小熊。在圈養環境下,生產的雌性會鮮少離開窩巢,為期高達2個月或更久。

依據圈養黑熊的雌二醇(Estradiol)的濃度證據顯示,在亞熱帶的亞洲黑熊(如台灣)的繁殖期為單一動情週期,交配季在3至5月。幼熊於1月齡眼睛張開,1.5至2月齡能爬行,2月齡之後可以行走。圈養的幼熊6月齡之前之親子身體接觸的日頻度超過50%,顯示母熊與幼熊間互動關係的親密程度。

由於不同地理區的亞洲黑熊亞種間外表形態差異並不明顯,利用分子遺傳技術進行遺傳變異和親緣分析,目前已可辨認出數個亞洲黑熊不同的基因支系,其中有些與已命名的亞種相符,例如台灣(U. t. formosanus)、日本(U. t. japonicus)、俄國遠東-韓國(U. t. ussuricus)的支系。

人熊衝突

非法買賣黑熊產製品的情況在亞洲依然猖獗,危害野生族群。圖為熊膽。 (黃美秀 攝)人熊間的衝突可能會造成經濟損失(農作物及家畜危害)、人類傷亡,以及隨之而來對熊的報復。在一些國家,人熊衝突的事件似乎有逐漸增加趨勢,尤其是有關農作物的損失及攻擊人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有些地區的黑熊族群面臨瀕臨絕種的狀況,不過這些地區的黑熊仍可能會對當地造成嚴重的危害。儘管當地增加了合法獵殺的數量,包括了合法狩獵及移除問題熊(nuisance bears),但由於鄉村人口減少,當地黑熊的數量增加且分布擴張。

最引人側目的情況發生於2006年,因為該年秋季的重要自然食物(堅果實)大範圍短缺,使得許多黑熊離開森林內部到人類活動區域附近尋找食物,造成超過4,300隻黑熊被獵殺,另有100人以上因黑熊而受傷。因此,當務之急的經營管理議題,無非是在控制黑熊的危害與保育族群的存續力之間找出平衡點。

非法買賣黑熊產製品的情況在亞洲依然猖獗,危害野生族群。圖為熊膽。(黃美秀 攝)
在印度,則經常發生人被熊攻擊的事件,在68次人熊遭遇的報告中,40%造成人類的傷害。由於黑熊與人衝突高的區域通常靠近森林,而且程度通常隨著離森林越遠而越低。因此,這可能肇因於黑熊原本棲息的森林範圍日益縮小,以及熊類隨之對於農作物及家畜的破壞增加。一些對於小範圍農田的圍欄計畫已顯示出可有效減輕此類衝突。

經營管理及保育威脅

在東南亞,亞洲黑熊及馬來熊的分布範圍廣泛地重疊,這2種熊不僅共同存
在於許多保護區和森林棲地內,而且牠們的食物及棲息地的利用方式也相當近似。雖然研究顯示這些熊會迴避人為干擾嚴重(如狩獵、採礦、農耕)的地區,但是盜獵者似乎還是能夠區分並且僅專注於其中之一為目標物,通常是亞洲黑熊(因市場需求較高)。

※本文與合作刊登

※原文刊載於自然保育季刊

熊熊知多少:最新的重要發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