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初在屏東待了幾天,正好感冒所以對空氣品質較為敏感,每天早上開車從屏東市往三地門,依據咳嗽的頻率可以明顯感受到靠近山區的空氣品質明顯比平地來得差。我以為整個台灣都是相同的空氣品質,但是1/7由恆春半島的牡丹鄉開車往三地門鄉,恆春半島強勁的落山風由東往西吹拂,空氣的髒汙被吹走了天空湛藍無雲;但是車子往北過了枋山能見度則大大降低,明顯感受空氣品質不佳。對咳嗽以及天空能見度差異的現象覺得好奇,於是回家googel空氣品質的資料,哎呀~真是不得了,原住民的居住的環境真是處處危機啊!
屏南、屏北空氣品質大不同
原來,威脅原鄉生命安全的不只有颱風季節的土石流,還有容易被忽視的空氣汙染!去年日本福島311核災,監測到阿里山有漂洋過海來的輻射塵,有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但研究顯示空氣汙染確實會隨著氣流飄移,並沉積在山麓地區。台灣原鄉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區域,除了土石流之外,另一個威脅生命且容易被忽視的健康殺手就是空氣汙染。
空氣汙染指的是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體健康及環境的物質,這些物質可能是氣體、固體或液體懸浮物,為交通、工業、燃料、火力發電等排放的廢氣所形成。環保署95年《高屏地區大氣懸浮微粒(PM10及PM2.5)特性及成因分析研究》報告中指出,因為大氣及季節變化之故,每年空氣汙染濃度自九月開始上升,十二月至一月到達高峰,五月後下降,六到八月空氣品質較佳。2006- 2008年間調查細懸浮微粒空間分佈的研究則顯示,細懸浮微粒濃度由北向南逐漸升高,而東部PM2.5濃度則顯著低於西部。(懸浮微粒,PM10,粒徑在10μg/m3以下的粒狀污染物;細懸浮微粒,PM2.5,粒徑在2.5μg/m3以下的粒狀污染物)
以今日(1/10)下午三時環保署監測的即時濃度數值為例,最接近屏東原住民鄉鎮的潮州測站數據顯示懸浮微粒(PM10)濃度為228 μg/m3高居全台第一,也遠超過標準值125μg/m3;細懸浮微粒(PM2.5)也不遑多讓,濃度為143μg/m3也高居全台第一。(PM2.5尚未列入台灣空氣品質標準管制內,世界衛生組織的細懸浮微粒基準為日平均25μg/m3,年平均10μg/m3。)
PM10、PM2.5都遠遠超標的潮州監測站
環保署99年《空氣品質標準檢討評估、細懸浮微粒空氣品質標準研訂計畫》中指出,醫學研究發現空氣汙染物質中的懸浮微粒(PM10)會導致肺部及心血管的罹病及死亡增加,而細粒徑(細懸浮微粒,PM2.5)可能比粗粒徑微粒對人體影響更大。PM2.5的急性暴露為日平均17μg/m3,超過就會對健康有顯著的影響,氣喘就診增加,並與高血壓疾病、缺血性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有呈現正向相關的趨勢。
環保署的空氣品質監測站大都設在人口聚集的都會區,在懸浮微粒容易沉降或聚積的山區聚落卻沒有設置監測站,又用大區域的尺度來平均各地監測數值,以掩飾部分區域遠遠超過標準的事實。以往原鄉在颱風季節留意土石流即可,現在一年四季都要擔心生命安危,實在太悲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