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首次現身台灣海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首次現身台灣海域

2012年02月13日
摘錄自2012年2月13日自由時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屏東小琉球首次發現了台灣新紀錄種—大西洋海神海蛞蝓,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羅柳墀助理教授研究團隊認為,此物種多生存在赤道熱帶地區,會在台灣出現,可能和全球海水溫度上升,族群向北方擴散有關,生態環境變化值得注意。

羅柳墀指出,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最早由歐洲學者在1777年時發表,今年的春節期間,小琉球民宿業者王添正帶客人到潮間帶時,意外發現並記錄,不過只有5、60隻,對當地生態還不會有大改變。

羅柳墀表示,大西洋海神海蛞蝓(Glaucus atlanticus),色彩鮮豔且優雅,在深藍色的基底上配上銀白色的色彩,外型好像造型奇異的小飛機,身上有3對對稱突出的腕狀構造,及深藍色修長的尾巴,會被命名為大西洋海神,主要是因為希臘神話中,海神Glaucus 無意中吃了神奇的草,使祂不會死亡,但身體產生改變,雙手變成類似魚的鰭,雙腳也延伸變長為尾巴,和這種海蛞蝓神似,因此以之命名。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身體大小可達6公分,主要為漂浮性物種,常隨著潮流和僧帽水母、錢幣水母一起出現,這種海蛞蝓主要分布於泛熱帶地區,但在台灣過去一直沒發現。

除了全球海水溫度上升,讓海蛞蝓往北移動,羅柳墀分析,海蛞蝓以水螅、水母等腔腸動物為食,小琉球遍布僧帽水母,食物應也是誘因之一,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會直接游近僧帽水母抱住後將其吃掉,牠的身體因而常累積僧帽水母的毒素,會刺人並引起劇痛,觀察牠時要很小心,最好不要徒手觸摸,更不能食用。

在屏東縣政府和琉球鄉公所支持下,經過一年調查,羅柳墀研究團隊已發現小琉球新紀錄海洋無脊椎動物共147種,包含兩種正在鑑定中的新物種和三種台灣新紀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