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的「內在美」 | 環境資訊中心

蝸牛的「內在美」

2005年09月06日
作者:謝伯娟

外套膜顯露的「鼈甲蝸牛」  所謂的「外套膜」,其實是蝸牛身體背部皮膚的皺摺,所延伸形成的薄膜,位於身體與內臟團背面,夾在殼與軟體間,可保護身體,也可分泌碳酸鈣與貝殼質使殼成長。

由於外套膜位於殼內,所以不易直接觀察到,如果硬將蝸牛軟體從殼內移出,就會發現外套膜像件襯衣套在蝸牛背面的軟體上。但有些蝸牛的外套膜十分好觀察,如鼈甲蝸牛,殼已經退化呈薄膜狀,外套膜會從殼口伸出到殼外,甚至包覆整個殼;而無殼的蛞蝓,外套膜就位於背部。雖然這些種類的蝸牛「內衣外穿」,但這些外套膜可是經常要負起保護身體的功能。由於大部分蝸牛的外套膜是位於殼下,包裹整個內臟與背部軟體,所以有些殼色透明的蝸牛,外套膜上的斑紋與顏色會印在殼上,而形成殼的主要顏色。

肺血管網明顯的球蝸牛外套膜常在足部或內臟團間,形成1個與外界相通的空腔,稱為「外套膜腔」。蝸牛的呼吸器官就藏於外套膜腔內,有時透過蝸牛的殼,隱約可以見到殼底下密佈的肺血管網,大多位於前側,靠近頭部的方向,這正是外套膜腔的位置。

外套膜腔會在殼口處形成1個開口,稱為「呼吸孔」,這是氣體進出的地方。仔細觀察,呼吸孔常會一開一關,就像是蝸牛呼吸用的「鼻子」;而當蝸牛縮進殼內時,還是會將呼吸孔的開口留於殼口處以便呼吸。

蝸牛的呼吸孔外套膜腔內除了有呼吸器官外,還有1個不可思議的器官,就是排泄器官「肛門」。還好蝸牛的嗅覺並不在呼吸器官上,所以排泄物在「鼻子(呼吸孔)」附近,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但是一旦有「排遺」出現,蝸牛還是會使勁地利用腹足上的肌肉運動,將便便移到後方去──因為蝸牛沒有手,如不趁便便新鮮時移動,一旦便便乾了,就難移動了。

※蝸牛家族小檔案:臺灣擬煙管蝸牛Luchuena taivanica (Mollendorff, 1884)

臺灣擬煙管蝸牛

乍聽「臺灣擬煙管蝸牛」的名字,會以為牠們是像「煙管」的蝸牛。其實不然,臺灣擬煙管蝸牛像的不是「煙管」,而是蝸牛家族中的「煙管蝸牛」。臺灣擬煙管蝸牛雖然與煙管蝸牛有相似的外型,都是呈長紡錘形,但殼螺旋方向卻完全不同,臺灣擬煙管蝸牛是常見的右旋殼,而煙管蝸牛則是左旋。臺灣擬煙管蝸牛雖然與煙管蝸牛一樣都屬於地棲性蝸牛,但是臺灣擬煙管蝸牛更喜歡棲息於較高的草叢或樹上,所以常可在森林內的樹枝或葉子背面發現牠們的蹤跡。

•殼的細部形態

臺灣擬煙管蝸牛標本照正面 臺灣擬煙管蝸牛標本照側面

  • 殼形:紡錘形
  • 螺旋方向:右旋
  • 殼長:約23-30mm
  • 殼寬:約7-8mm
  • 螺層數:約8-10層
  • 殼口形態:卵圓形。殼口唇緣不連續,上殼唇於體螺層處較薄,成體殼唇外翻,殼口緣呈白色。
  • 殼臍:封閉,呈裂狀

本文節選自遠流出版之《蝸牛不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