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危機總動員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海洋危機總動員

2012年03月26日
採訪、撰稿:于立平;攝影: 陳添寶、柯金源;剪輯:陳添寶

三月,原本應該是春暖花開的季節,但是氣象局又再度發佈低溫特報,忽冷忽熱的天氣,不只住在陸地上的我們快受不了,海洋裡也不太平靜,來到東北角海岸,冷風中聞到隱隱的腐臭味,沙灘上魚屍遍佈,大量黃褐色藻類堆積在岸邊,在湧動的海面下,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648海洋危機總動員

港口裡,河豚屍體在海面上載浮載沉,海岸邊,魚、蝦、螃蟹橫躺在礫石中,海科館的陳麗淑博士,在基隆八斗子海邊,低頭進行「撿魚」行動,她撿起一隻隻海洋生物仔細觀察,分辨種類,企圖從死亡的魚類身上,找出蛛絲馬跡。

陳麗淑表示,大約從三月初開始,北部海域漁民,先是撈起許多奄奄一息的花枝,之後又發現大大小小的魚類陸續死亡,就連重達五、六十斤的石斑魚,也虛弱的上岸。網路上也有一些民眾,在桃園觀音、台北野柳、基隆等地,拍到各種死亡魚類的照片,種種跡象顯示,這次的海洋生物死亡事件,並不單純。

於是她開始蒐集樣本,結果發現死亡的種類高達53種以上,從海膽、螃蟹、龍蝦、海馬到珊瑚礁魚類、海鰻等,都難逃一劫,最特別的是,就連生活在深海一兩百公尺的鼠尾鱈,也橫死岸邊。

跟著上岸的,還有一種原本台灣沒有的藻類-銅藻。

台北八里的沙灘上,清潔隊員全員出動,拿著各式工具,用割的、用拉的、用耙的,想盡辦法要把大舉登陸的銅藻清理乾淨,海面上還有很多銅藻在漂浮著,每天隨著潮水變化,海藻大軍分別在不同的地點登陸,澎湖、苗栗、白沙灣、外木山等地,都曾經一度變成「藻岸」,當地的居民紛紛驚呼,這是他們從來沒有遇過的現象。

大量繁生的銅藻,也讓漁民傷透腦筋,有些卡住漁船的螺旋槳,讓船隻動彈不得,有些塞在電廠入水口,電廠只能緊急清除,這些海藻大軍,為什麼會來到台灣呢?

長期研究藻類生態的張睿昇博士表示,銅藻屬於馬尾藻的一種,原本生活在日本、韓國、中國沿岸等地,研判是順著海流,從北方南下。

由於銅藻身上有許多氣囊,它的根即使被打斷了,也可以漂浮在海面上繼續生長,短短漂浮一個星期,銅藻就可以增加兩倍以上。根據文獻記載,早在一百年前,台灣海岸就曾經發現過銅藻,只是因為銅藻喜歡陰冷的環境,只要太熱,超過26℃左右就會死亡,所以一直沒有在台灣落地生根。

張睿昇推測,今年銅藻的數量會大量繁生,有可能是因為三月份北部海域的日照不足,再加上水溫偏低,剛好適合銅藻的生長。

張睿昇也替銅藻發聲,他表示,銅藻是一種可食用的藻類,也可以做為提煉生質酒精的原料,銅藻漂浮在海洋裡,更是海洋生物躲藏棲息的空間,還可以提供牠們食物來源,因此銅藻,並不是造成魚類死亡的原因。

那,到底這些魚是怎麼死的?

今年二、三月份,苗栗、新竹和東北角海域,都曾經有過13、14度的低溫,如果以基隆地區來看,沿岸的海水溫度比往年低了2到3度左右,研究人員從找到的線索推測,有可能是因為大陸沿岸流從北方南下,帶來冷水團,持續低溫讓海洋生物無法適應。

尤其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地球就進入反聖嬰年,根據以往資料顯示,台灣地區的東北季風會增強,也會帶動大陸沿岸流的冷水,由北往南向台灣海峽推進。2008年也是反聖嬰年,當時澎湖地區就發生了嚴重的寒害事件,導致魚類大量死亡,損失慘重。

這次東北角死魚事件,表面上雖然不如澎湖寒害嚴重,但是海洋裡到底有多少海洋生物死亡,又造成什麼影響,仍難以預估。

三月底,寒流再度來襲,人們又拿出了冬衣,氣候變遷的腳步,悄悄逼近,海洋裡的冬天,什麼時候才能過去...

採訪後記:

看到北部海岸變成了「藻岸」,魚、蝦、螃蟹又橫屍岸邊,直覺反應是「海洋出代誌」了,於是我們一路拜訪各路專家,從魚類、藻類、海洋物理等學者,到在地的漁民,開始一點一點拼湊出各種可能性,有人覺得這是自然現象,有人覺得這是極端氣候引起,有人擔心魚類會銳減,有人卻推測魚類會增產,有人認為藻類繁生可能帶來警訊、有人認為銅藻讓海洋生物多了棲息空間,同樣的事件,卻有各種不同有趣的推論。

顯然,面對海洋,我們還了解太少,至於真相,或許只有大自然最清楚...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