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共生藻特性 中研院發表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印度洋共生藻特性 中研院發表

2012年05月05日
摘錄自2012年5月3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中央研究院今天說,跨國研究團隊發現,印度洋查格斯群島海域主要珊瑚共生藻缺乏耐熱型共生藻系群,若海水溫度上升,該區域造礁珊瑚將面臨嚴峻生存挑戰。

 
學界已知,珊瑚共生藻對於珊瑚的造礁能力具有關鍵性作用,活化珊瑚共生藻,即可強化珊瑚的生存能力,不同的海域水溫、光線等環境條件,都會影響珊瑚共生藻的系群。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和英國與肯亞學者合作,日前以印度洋查格斯群島(Chagos Archipelago)環礁的5個主要礁體、7種造礁珊瑚、超過250個的珊瑚為調查樣本。
 
查格斯群島位於印度洋中部,目前由英國託管,是全球面積最大的海洋保護區。
 
陳昭倫說,共生藻又稱為蟲黃藻,是多種海洋動物和原生動物內的一類金黃色共生藻類,可以為珊瑚宿主提供高達90%的能源需求,但當珊瑚體內共生藻色素減少或是密度降低到呈現珊瑚白色骨骼時,就稱為「珊瑚白化」。
 
陳昭倫說,研究團隊發現,此海域的主要珊瑚共生藻以「高溫敏感」的系群為主,缺乏「耐熱型」共生藻系群,未來若該區域的海洋溫度上升攝氏0.5度到1度,區域內大多數珊瑚將會面臨白化死亡的命運。

新聞連結
http://www.cna.com.tw/News/aALL/20120503009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