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台灣夏季降雨秘密的南太平洋海溫紀錄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解開台灣夏季降雨秘密的南太平洋海溫紀錄

2012年06月27日
本報2012年6月27日台北訊,王鎮中整理報導

南太平洋海溫迄今100年已上升1度(取材自Nature Climate Change)

台灣大學研究團隊,分析南太平洋的珊瑚骨骼鍶鈣元素比值證實,當南太平洋海溫升高,台灣地區降暴雨機率將增加。

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沈川洲警告,如果氣候週期不變,未來南太平洋將進入一段10年的高溫期,加上全球暖化,很可能會增強台灣夏季降雨的強度。政府應當高度警戒,啟動因應對策及萬全防災措施。

為了證實台灣降雨和南太平洋海溫的關係,台大和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地質研究團隊,在南太平洋的阿美帝島

鑽取了5支珊瑚岩芯,並花了7年分析珊瑚骨骼鍶鈣元素比值,重建1649至1999年的海溫,結果發現,台灣降雨與南太平洋海溫的確有密切相關性。這是利用沈川洲教授實驗室獨步全球的尖端鈾釷定年技術及珊瑚鍶鈣比天然溫度計,第一次精確地重建過去350年南半球海水表面溫度紀錄及詭異的氣候變化模式,並且證實了臺灣降雨與南太平洋海溫驚人的關連性。

南太平洋是全球最大面積的海洋,在氣候變遷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研究團隊從南太平洋鑽取微孔珊瑚岩芯,分析骨骼鍶鈣元素比值,重建南太平洋海溫資料。

「珊瑚就像是天然的海水溫度計。」沈川洲表示,珊瑚在海水生長過程中,會詳實紀錄周遭的環境變化,只要水溫升高1度,其骨骼的鍶鈣元素比值便會減少0.8%。從鍶鈣元素比值中得知,南太平洋海溫迄今100年已上升1度,嚴重阻礙冷空氣下沉。沈川洲進一步說明,冷空氣無法下沉,讓位於南半球低緯度的哈德里環流減弱,導致水氣和能量往北傳遞,使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夏季降雨增加。

台大地質科學系沈川洲教授研究,未來南太平洋將進入一段10年的高溫期,加上全球暖化,很可能會增強台灣夏季降雨的強度。(取材自台大地質科學系)他更提出數據警告,南太平洋的海溫週期約14到19年,未來10年正值海溫上升週期,如果海溫持續上升,氣候模式不變,台灣暴雨強度或發生頻率可能增強,夏季降雨可能更加猛烈,建議政府盡快啟動因應對策和防災措施。

此外,團隊也發現,南太平洋的震盪模式不同於北太平洋的週期變化,也和赤道及熱帶的低緯度太平洋的聖嬰、反聖嬰震盪週期沒有直接關聯,這個發現與過去地球科學界的認知  不同,顯示出太平洋各區域氣候的差異和複雜性。

此一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 (自然氣候變遷)。沈川洲與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莉絲汀·德隆 (Kristine DeLong) 教授等研究團隊,6月24日在國際著名的期刊發表「西元1649-1999年南太平洋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成果」(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in the southwest tropicalPacific since AD 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