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管處以珊瑚之名 清除澎湖西吉嶼棘冠海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海管處以珊瑚之名 清除澎湖西吉嶼棘冠海星

2012年06月27日
本報2012年6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活動人員進行棘冠海星移除。(圖片來源:海管處)澎湖西吉嶼海域因棘冠海星的族群密度過高恐怕危害珊瑚礁,由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號召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等數個機關團體進行「澎湖南方四島珊瑚礁總體檢及突棘行動」,除了體檢海域環境,並針對棘冠海星密度較高的西吉嶼海域清除棘冠海星,兩天共清除了142隻的棘冠海星。

棘冠海星造成珊瑚白化

棘冠海星外觀佈滿尖刺、還帶有毒性,刺長約4-5cm,以活珊瑚蟲為主食,海管處形容為「珊瑚殺手」。

海管處表示,自2009年起,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鄭明修研究員及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就已注意到西吉嶼海域的棘冠海星密度極高;此次調查,族群密度估計更達每公頃280隻,許多珊瑚礁群因為棘冠海星的啃食,已經出現大量白化,對當地的珊瑚礁造成嚴重威脅。

研究人員量測棘冠海星的體長、腕足數等基礎生長資料。(圖片來源:海管處)保育研究課長莊正賢表示,台灣早期沒有或很少有棘冠海星,因為密度增加,已經破壞生態平衡,以人為移除的方式,可有效減低棘冠海星的族群密度,達到減緩對珊瑚礁破壞的壓力;而西吉嶼海域如此高密度之族群量,應持續進行監測並連續移除,方能有效減輕對珊瑚礁的破壞。移除的棘冠海星將交由水試所進行養殖、研究。

爆發原因不詳人為移除功效有限

只是棘冠海星數量大爆發原因至今仍不明,到底每公頃多少隻算多,而人工移除無法長期解決此現象。莊正賢舉澳洲的標準是每公頃400隻,日本則12隻;顯示標準不一。而每公頃的計算方式,常常是以小面積推估,而棘冠海星只出現在有珊瑚的區域,而非平均分布,無法確認是否有這麼多。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1980年代澳洲大堡礁就有棘冠海星大爆發的現象,20多年來,學者仍無法找到確切的原因,有學者認為可能因土地開發,種植蔗田所使用的氮、磷經過雨水沖刷將過剩的營養鹽沖刷到海底,使得棘冠海星的幼體得到足夠的養分而增加數量。

但地質學者卻表示,棘冠海星大爆發的現象不是最近的事情,幾萬年來一直存在。因此也有主張不須移除,認為是自然現象,會慢慢復原。

人工移除雖短期可見成效,長期而言無法解決此現象。陳昭倫說,日本、泰國或東南亞因為珊瑚礁帶來觀光效益,因此會移除棘冠海星,至於對生物本身好不好,尚在討論中。

陳昭倫表示,珊瑚礁死亡有很多因素,年初澎湖幾個海域包括西吉嶼都有寒害,已經導致很多珊瑚死亡,連軟珊瑚也受害;棘冠海星是清道夫的角色,有可能珊瑚本身就不好,吸引清道夫來。「政府若是為了發展觀光移除棘冠海星,應該要講清楚,生態保育不是只有這個方法可行。」

注:澎湖南方四島其海域環境,由於海底地形與黑潮支流間交互的影響,具有湧升現象,造就豐富之海洋生物多樣性。依據海管處2009年委託台灣珊瑚礁學會調查顯示 該海域有34科203種魚類,當中有28種未曾於《澎湖產魚類名錄》中出現,且調查顯示當地海域的魚類群聚兼具台灣北方與南方體系,其種類總數明顯高於澎 湖其他海域;並記錄到石珊瑚類133種,且各測站的珊瑚物種數在58至120種之間,顯示澎湖南方四島的珊瑚物種多樣性相當高。

澎湖南方四島海域豐富的珊瑚礁生態。(圖片來源:海管處)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