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河」而戰 濕地保育與治水的天秤(上)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為「河」而戰 濕地保育與治水的天秤(上)

2012年09月24日
作者:許薔、許文娟、林慧貞

引言:

暗紅色磚瓦的傳統客家聚落,清澈溪水靜靜環繞著五溝村。刺眼的陽光還未完全灑落,婦女們圍坐在湧泉溪流打造的天然洗衣場,滌盡一件件髒汙的衣服,小孩總是在身後團團轉,享受沁涼的河水伴著翻開石頭看見魚蝦的驚喜。

橫跨水面的竹枝上,藍綠色翠鳥有著一雙銳利的眼睛,注視著悠游的溪魚,並靜靜等候,然後鎖定、俯衝、銜起。得勝的獵人俐落地將大餐送到水濱坡壁上的圓形小洞,餵養嗷嗷待哺的雛鳥,接著拍拍翅膀,準備下一次的突擊。

這幅水與翠鳥、人與大自然交融的圖像,曾經是每個五溝水居民生命的一景,但是這幅如畫的美景,卻可能因為水泥工程的實施而不復存在。

得天獨厚的地下水庫

五溝村位在大武山腳下,當地保留許多傳統客家伙房,門牌上雖然寫著五溝村,但居民習慣稱自己的家鄉「五溝水」五溝村位於屏東縣,從萬巒一路往中央山脈前進,在東港溪流域上游,可以發現這個靜靜躺在大武山腳下的客家庄,當地的門牌上寫著「五溝村」,但居民習慣稱自己的家鄉「五溝水」。「五溝水」似乎多了一分詩情畫意,也體現水對當地歷史文化的重要性。

一條條隨著河流彎曲的街道,記錄著居民傍水而生的足跡。

百萬年來發源自中央山脈的古隘寮溪不斷帶進泥砂,在屏東大武山麓前緣平原區形成沖積扇,溪水流經扇端礫石層逐漸下滲,累積成豐沛的地下水,五溝水居民依存著巨大的地下水庫而生。五溝水耆老描述:「小時候徒步往大武山的路上,就算不帶水也不怕口渴,因為到處都是湧泉。」

五溝水有得天獨厚的湧泉,流動的溪水棲息著各式各樣生物,台灣保留重要的基因庫。屏東平原得天獨厚的湧泉,來自豐厚的地下水資源。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說:「屏東平原的沖積層厚度達九百公尺以上,加上隘寮溪與高屏溪水的補注,水資源一向不虞匱乏。」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任丁澈士更將整個屏東平原地下水,比喻成一個地下水庫。屏東沖積扇頂枯水期時,地下水面高度離地表可到30到60公尺,表示能容納的地下水體積龐大。而五溝水在與佳平溪匯流處,由於地勢低窪,甚至比地下水面還低,因此地下水溢出來形成湧泉,造就出少有的內陸濕地。

多數民眾對「濕地」一辭還是相當陌生,台灣目前尚未有「濕地」的法定解釋條文,但濕地卻已成為世界生態保育的重要對象。1971年各國曾在伊朗拉姆薩通過「國際重要水鳥棲地保育公約」,公約中將「濕地」定義為:「無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水、淡水或鹹水、或二者混合者,由沼澤、泥沼、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的區域,包括水深在低潮時不超過六公尺之沿海區域。」雖然內政部營建署早在2007年就評選出75處國家重要濕地,去年更增加為82個,但台灣的濕地總面積不過0.56平方公里,可見仍有許多濕地未被納入。

濕地的分布、面積甚至消失情況在台灣並無詳細的統計資料。1993年中華鳥會曾估計台灣內陸濕地為5.4平方公里,海岸濕地為113.56平方公里,合計118.9平方公里。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祕書長劉清榮指出,濕地正逐漸消失中,最大原因在於認知不足以及人為不當開發導致。而內陸濕地最常見的威脅包括工業污染與農業用藥、外來種入侵、家庭污水、農漁業土地開發、埤塘圳路的破壞等。

環抱五溝水聚落的兩條主要溝渠,交會後緩緩流向佳平溪,最後注入東港溪,五溝水濕地就在佳平溪匯流點附近七百公尺的河道上。東港溪流域上游長期以來遭民生和畜牧用水汙染,加上不當築堤以及工程廢土的擾動,讓生物紛紛逃離。這時,五溝水濕地從地底冒出的清澈水源,成了他們唯一的避難所。

湧泉打造出的生態諾亞方舟

以往在淡水流域中常見的條紋二鬚鲃,歷經河川整治與水源汙染,數量越來越少,在台灣已經成了稀有魚類,但在五溝水濕地卻到處可見。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系教授邱郁文說:「台灣絕大部分的湧泉濕地都已經遭到破壞,五溝水濕地是少數保存完整度高的。」

去年林務局委託邱郁文進行「全國湧泉濕地生態資源調查」的研究。在已經查訪的27處濕地中,五溝水濕地的魚類數以16種拔得頭籌,底棲無脊椎生物種則是第二多,水生昆蟲數與陽明山湧泉濕地、望龍埤並列第一。要說五溝水濕地是全台灣生態豐富度最高的湧泉濕地,一點也不為過。

溝水濕地河岸旁的自然植被讓每種生物都能找到最舒適的家,竹林、次生林、河岸帶和河流中的魚蝦、貝類,形成完整的生態系。五溝水濕地堪稱生物的諾亞方舟,除了長年湧出的24℃泉水外,河岸旁緊鄰的自然植被讓每種生物都能找到最舒適的家,竹林、次生林、河岸帶和河流中的魚蝦、貝類形成完整的生態系。

優質的生活環境吸引了一群忠實的家魚,短吻褐斑吻鰕虎就是其中之一。短吻褐斑吻鰕虎是台灣特有種,五溝水濕地的岩石縫隙可以看到他們小小的身影,這些鰕虎平常很忙碌,不但要注意流水可能帶來的食物,還要時時驅趕靠近巢穴的閒雜人,或是將石塊下的異物啣出洞外,日夜搧水保持流動,為下一代營造最溫暖的家園。

除了短吻褐斑吻鰕虎,台灣鬚鱲、台灣石魚賓、粗首鱲、極樂吻蝦虎也是臺灣特有種;條狀黑色斑紋的屏東花鰍、條紋二鬚鲃、斯奈德小鲃則是當地原生種。

悠游的魚兒自然吸引了鳥類的目光,五溝水濕地留鳥超過30種,每年也有9種候鳥來訪;且根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統計,從民國92年以來,共紀錄到水生植物32科84種,其中原生物種約62種,包括田亞麻科的探芹草、禾本科的類雀椑、玄參科的小花石龍尾等瀕危或稀有物種。

除了提供野生動物棲所、並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可以保存基因庫,五溝水濕地同時也扮演防洪及淨化水源的角色。濕地中的沼澤區、水塘或沼湖區就像一塊天然的大型海綿,能儲存雨水,減少洪災發生機率。濕地植物的根系以及土壤,能吸收水體中的有機、無機汙染物,達到過濾與淨化水質的功用,所以五溝水雖然沒有汙水處理設備,卻不會聞到薰天的臭氣。 (未完待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