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菜的宅物語—無畏強風試探的堅定守護 | 環境資訊中心
離島圓夢曲

菜菜的宅物語—無畏強風試探的堅定守護

2012年11月14日
作者:海的女兒

澎湖一向以多風聞名,土壤普遍貧瘠,氣候更是強風少雨,如何在此惡劣的環境中讓脆弱農作物順利長成,著實考驗著澎湖人的生活智慧。為解決農作物的防風和灌溉兩大難題,農民便就地取材,用玄武岩或硓古石圍成防風牆,此種堆砌成四面石牆的防風設備稱為「菜宅」又稱「宅仔內」,菜宅四面堆疊的石牆稱為「宅岸」,疊砌過程中完全不抹水泥、石灰,只利用手邊玄武岩或硓古石的形狀,截長補短,相互支撐筆直的牆身。

四面石牆中以北牆最高,大約1.6公尺到2.5公尺;東、西牆次之,高約1.5公尺到1.8公尺左右;南牆最低,通常不會超過1公尺,若以現代建築手法來看待這樣的構築方式,似乎不夠堅固、細緻,但神奇的是,它卻能抵禦強烈東北季風的吹襲,讓石牆不會倒塌或被強風吹垮,縝密的疊砌工法,更是無法用現代科技來計算它的間距數據,如此高超的堆疊技術令人為之讚嘆。

石牆堆砌完成後同時會在菜宅內挖鑿淺井來汲水灌溉。澎湖居民運用智慧與大自然的阻力共存,針對先天不利的環境,將限有的資源發揮到極致,同時解決了防風與灌溉的兩大難題,讓柔弱的農作物在強風肆虐的冬季還能順利生長,使得貧瘠的農作環境得以發展成精緻農地,讓「菜宅」成為澎湖農業文化的搖籃。

「菜宅」農業對澎湖居民的重要性不亞於經濟命脈的漁業。石滬可以是溫飽一家人的經濟來源,菜宅卻是餐桌上讓菜餚得以更加豐富的泉源。

童年中的美麗、辛苦記憶大部份來自菜宅,為農務而忙錄的家庭,舉凡春耕、秋收、冬藏,每一份子都得參與農田耕作,年紀雖小的我當然也是其中一員;一個僅止於跟隨大人到田裡玩耍,不懂農耕辛苦,只覺得爺爺疊砌菜宅技術好厲害,爸爸鑿地挖井好好玩的無憂小孩。

小小年紀雖是玩耍的年齡,但對菜宅疊砌技術卻相當好奇,曾經詢問爺爺:「為何您堆砌的石牆不會倒,又不會歪?我也要疊疊看……」只見爺爺右手拿斧頭,左手拿墨斗,非常詳細的對著小蘿蔔頭的我解說疊砌菜宅的技巧,與用斧頭修正玄武岩的訣竅。

「將墨線拉直固定,選擇形狀最好疊砌的玄武岩當底座,再順著凹陷的地方疊上適合的石頭相互支撐,一層又一層重複的疊砌玄武岩,直到石牆高度可以保護宅內的農作物為止,宅仔牆就是這樣完成的。」聽完爺爺的解說,感覺一點都不難,相當不自量力的我天真的以為;只要懂得爺爺的理論就能疊出一條又直又堅固的石牆。

小小身驅勤快的搬石頭試了又試,雖然知道疊砌的理論,可就是無法讓玄武岩乖乖的聽從我的意思,卡在正確的位置上,石牆堆疊不到三層便霹靂啪啦的全部倒塌,疊幾次就倒塌幾次,不用多久耐性全失,一股腦的向爺爺發牢騷:「怎麼這麼難疊啊!」在一旁呵呵笑的爺爺只回了我一句:「當然沒有想像中的簡單,那是需要技術的累積…..」最後,爺爺厲害的菜宅疊砌技巧,也就沒有被那位半途而廢的小孩給傳承下來。

時代變遷改變整個社會價值結構,菜宅農業雖不至於走入歷史卻也漸漸式微。澎湖先民的生活智慧總是讓我這位返鄉定居的遊子佩服讚嘆,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在澎湖的某個田野間,突然看到那位多年前堆疊宅仔牆卻半途而廢的小孩,手拿斧頭和墨斗,努力的要將爺爺疊砌菜宅的技術,重現在豔麗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