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列傳】湧泉 淡水域最後方舟 | 環境資訊中心

【溼地列傳】湧泉 淡水域最後方舟

【溼地列傳】之三

2014年02月03日
作者:廖靜蕙(本報特約記者)

劉晉坤小時候也是在溪邊嬉戲成長的。(攝影:劉晉坤)台東市立湧泉運動公園的排水口,一大早就聚集一群家庭主婦,她們穿著魚塭裝,在水中清洗衣物。利用來自地底、源源不絕冒出來的泉水,將衣物洗得很乾淨,曬過太陽之後,還留著大自然的味道,而且節省水電開銷。

炎炎夏日裡,蘇澳冷泉更是民眾嚮往的消暑去處。這些從地表滲透出來的天然湧泉,不但為人類消暑,更能隨時注入濕地,提供乾淨的水源供濕地生物生存。正當台灣中低海拔水域遭受過度人為開發,使得棲息在其中的淡水生物面臨生存威脅之際,湧泉幾乎成為淡水域生物最後的方舟。

從高山上一路往下奔流的泉水,到達山腳、平原,不是匯流成溪河,就是下滲到地底成為伏流,直到沖積扇央,含水層裸露,才又湧出地表,成為人類樂於親近的湧泉,早期常民智慧也反映在這個水循環的過程。

剛從出水口冒出的湧泉,潔淨、低溶氧,幾乎沒有生物存在,適合做飲水之用。上游接近出水口的河段,大家約定俗成用來飲用、洗菜,接著往下游方向洗衣物、手腳、一直到洗尿布,次序井然,隨著這些洗滌程序,河川增加了雜質也增添了營養鹽,豐富了河川生態。

二重埔湧泉種出好米

二重埔湧泉灌溉出優質米,居民細心維護,維持潔淨水源。位於新竹縣竹東鎮的二重埔,農民深信種出好米的祕訣是天然湧泉,因此自發性地維護沿岸河道,勉力維持自然樣貌。源源不絕的水資源,不但育出好米,也逐漸成為當地特色景觀,吸引民眾前來探訪。

小圳溝內的水清澈見底,數十種水草蔓生,維繫水源的潔淨,溪旁還看得到蟹類。維持原始樣貌的溪溝兩旁,也有數十種植被,沿途盡是草澤濕地,為了方便行走,農民只以簡單的木板搭建通道,與原始樣貌幾無分別。

如此完整的圳溝原應保留下來,新竹縣政府卻以都市計畫為名,欲以區段徵收的方式徵收這塊由圳溝環繞的豐富農地。30幾年來,農民見招拆招,一路走來沒有失志,還屢屢種出經典好米,讓人質疑失去這塊糧倉的必要性。

承載基因多樣性的方舟

湧泉濕地不但是孕育安全糧食的糧倉,也是淡水域生物避難處,保留原生魚類和水棲植物的基因多樣化。根據農委會林務局最近一份針對全台44處湧泉濕地研究調查,共調查出29種原生魚類、46種底棲生物、97種水生植物,除台灣萍蓬草外,也發現原生的屏東石龍尾、長柄石龍尾、多孔茨藻、探芹草等稀有植物。另外,還有32科的水生昆蟲。研究人員表示,實際物種和數量更為豐沛。

台灣鏟頷魚。(圖片來源:林務局)台灣類扁蜷。(圖片來源:林務局)學者調查出來的湧泉原生物種台灣梅氏鯿。(圖片來源:林務局)

目前,只有少數湧泉濕地經在地社團有效經營與利用,大部分因位處偏遠而少受干擾。湧泉濕地一直未受到重視,也未針對湧泉濕地的特質發展保育策略。台灣民眾常常走訪的日本九州阿蘇火山,山麓一帶就有大大小小的湧泉,其中知名的白川湧泉,就是在政府和民間合作下成為生態旅遊的重鎮。

24℃的五溝水守護聚落

屏東縣萬巒鄉五溝聚落的五溝水位於沖積扇地形頂端,為大武山下湧泉匯流處,居民傍水而生,因而發展出結合客家文化的獨特地景,因88水災後一項工程將改變河川樣貌而一夕聞名,也帶來轉型為生態旅遊的契機。

常年維持24℃的五溝湧泉。(攝影:劉晉坤)

五溝湧泉終年維持24℃水溫,在夏季顯得格外清涼。池裡不時可見粗道鱲、條紋二鬚鲃,水草約有20幾種,其中最難得是全球分布稀少的探勤草,而禾本科的類雀椑、玄參科的小花石龍尾等,都屬於珍稀瀕絕物種。

只是88水災之後,因上游開發,使得下滲區面積減少,大量泉水湧入,每遇強降雨,河道兩旁便面臨洪泛之苦。屏東縣政府打算拓寬河道,居民卻認為會改變自然樣貌,建議以分洪替代河道拓寬,讓此地成為自然湧泉濕地公園,並以徵收、租賃支出取代工程費用。在幾位立法委員倡議下,目前正朝劃設為國家重要濕地努力。

五溝湧泉濕地原本是優質水資源,卻因工程開發而使居民必須與水惡鬥,這只是台灣開發思維下眾多類似案例的一個。大部分湧泉皆面臨水源污染、過度利用、水源枯竭、外來種、遊憩壓力或甚至工程建設等人為威脅。

如此珍貴資源若能結合社區保育力量維護是最佳方案,留住自然的水資源,除了留給人,也能分配給生物,讓生命在此生生不息。

花蓮馬太鞍。(圖片來源:邱郁文研究團隊)無尾港溼地由湧泉提供潔淨的水資源,提供淡水域生物遮蔽處。(圖片來源:邱郁文研究團隊)位於宜蘭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之貯木池,也是來自湧泉。(圖片來源:邱郁文研究團隊)蘭嶼永興農場湧泉形成的豐富溼地。(圖片來源:邱郁文研究團隊)

遍訪水水台灣

沿著湧泉,也能走遍台灣喔!以下為學者推薦的全台湧泉景點,你也可以這樣訪遍「水水台灣」。

●新竹縣二重埔湧泉、台中市洗衣坑、高雄市柴山湧泉(每年1次,約6、7月)、屏東縣五溝湧泉、屏東縣墾丁國家公園玉泉村湧泉(龍泉橋)及香蕉灣湧泉、台東市琵琶湖、台東縣都歷湧泉、花蓮縣馬太鞍及共和村湧泉、宜蘭縣無尾港濕地

●離島:蘭嶼野銀部落永興農場

 

※原刊於《台灣教會公報》第3155期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