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為了護生,而有解救遭難的動物隨後放生之德,曾幾何時,放生規模不斷增加,大量集體的放生,難免引發社會大眾的疑慮,擔心諸如外來物種入侵對生態造成的影響。對此,宗教團體內部也有不少反省與行為修正,這兩年來,幾個佛教團體就與野動急救站合作,豎立放生護生的典範。
以支持野生動物救傷實踐護生
野生動物急救站除了要照顧受傷的野生動物,還要為了籌措營運經費焦頭爛額,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屬於比較幸運的,這兩年,台中佛教蓮社與台北市福智佛教基金會合作以「傷癒野生動物放生與環境教育推廣計畫」支持特生中心急救站專業人力資源,並為即將野放的野生動物祝福,除此之外,他們也將動物相關的生命教育推展到校園及社會大眾。
救傷後的野放也是廣義的放生,有些野放的動物幸運的有來自宗教團體的祝福。特生中心急救站副研究員詹芳澤表示,復原的野生動物一經特生中心急救站評估可野放時,即邀請宗教團體共同舉辦放生活動。
過程包括由急救站工作人員講解處理傷病野生動物的標準程序、野放動物的生態習性、救援醫療、照養過程,強調救傷單位對動物健康與生態風險的考量,講解完畢還會以問答和填寫回饋單等方式進行交流討論;在完成放生儀軌後,再一同將動物送回原發現地(或原棲地)野放。一年多來共執行11場,參加人次高達788人次。
從保育野生動物啟發慈悲心
福智團體致力弘揚「菩提道次第廣論」、實踐佛法,旗下包括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以推動有機農業、照顧生態來護生。慈心基金會專員程禮怡說,現代大量集體的放生,可能造成生態問題,近年來福智已經修正放生原則,除了不做大型放生,放生時要做到合法兼顧生態。
2011年首度與特生中心急救站合作,以經費實際支持急救站的護生工作,而急救站野放動物時,也讓福智學員參與,在不驚不擾的原則下,為動物進行皈依祈福儀式並進行解說。
在過程中,不但讓福智學員了解動物救傷、保育、教育等工作,也學習該次野放物種的生態、習性和救傷故事,得以建立保育及正確野放的概念,並且也啟發佛法所強調的慈悲心。
今年,福智也與台北市野鳥學會救傷單位合作;在放流方面,也依照「水產動物增殖放流限制及應遵行事項」進行。
詹芳澤表示,宗教團體欠缺生態環境與動物健康風險概念,而國內動物救援單位面臨營運經費不濟的窘境,若能建立信賴的平台,讓宗教團體積極護生的核心價值與動物救援單位的理念充分對話、彼此認同,將有利於積極護生。
最佳護生方案促進多贏局面
9月環保團體與林務局舉辦的的「積極護生方案國際研討會」促成對話的空間,除了林務局將持續與佛教團體溝通,也有團體表達願意進一步了解可以為保育做什麼。
現行法令並未定義放生,放生往往因在不當的時間,將不當的物種以及不當數量,放到不當的地點而產生爭議。保育組野生物保育科長林國彰表示,福智團體、台中蓮社與特生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及其他保育團體的合作,將護生與保育結合,讓佛教放生嶄露契機。放生考量的層面包括宗教文化、動物保護以及生態保育,在宗教文化下,兼顧動物福祉,不傷及生命及生態,並非不可能,三者協調是最佳的護生方案。
守護食蛇龜
宗教團體常常位於山林之間,若能將護生的概念與保育結合,將成為保育最強大的力量。
目前收容在中興大學3000多隻因獵人捕捉差一點送到對岸的台灣原生種食蛇龜,急需野放收容空間,若野放地點能結合佛教護生團體,不但可以協助野放後的監督,避免再次被捕捉,也能協助研究團隊後續的紀錄調查,達到護生的真正目的。
生命科學系所副教授吳聲海研究團隊正進行食蛇龜分布、基因型態的研究,未來將依據研究結果進行野放;而福智團體也回應這項需求,將提供適合的場所,共同守護食蛇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