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法整治荖溪 防洪、保育兼具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生態工法整治荖溪 防洪、保育兼具

2012年12月03日
摘錄自2012年11月30日客家電視台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花蓮縣壽豐鄉的荖溪,因為下游河川凹岸處,每逢颱風豪雨的沖刷、侵蝕,經常導致上方的道路下陷,造成當地重光社區的對外交通阻斷,民國96年間水保局花蓮 分局利用生態工法進行整治,以不到1500萬的經費,不但達到防洪的功能,也將工程與大自然結合,最近還獲得行政院的公共工程金質獎。

這次荖溪整治的範圍,是從上游的荖溪和白鮑溪的匯流處,往下到荖溪橋,全長約200公尺,已經在今年1月份整治完成,但看起來和一般用混凝土的工程截然不同,溪流內的自然景觀,看起來就像是沒有經過整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法大量使用現地的資源。

施工單位土木技師林志誠:「當地的石頭非常的多,我們就決定採用一個,砌石護岸的方式,就地取材、節能減碳。」

荖溪橋上方的這處凹岸,就是每逢颱風豪雨就成災的地點,溪水不斷的侵蝕,常造成上方道路下陷,溪流寬度也因此從45公尺,被沖刷成60公尺寬,不過在這次的整治工程中,不但沒有恢復原有的寬度,還設計成備用魚道。

除了完工後的魚道設計,在這次防洪工程設計中,也特別強調施工期間,生物的棲息條件。林志誠表示,魚蝦類可以藉由人造的魚槽,在初期能夠有一個躲藏的空間,順利在這過渡時期,達到一個復育的空間存在。

水保局花蓮分局是從民國96年開始規畫,「荖溪橋土石防治工程」,不但以透水性混凝土,取代傳統混凝土,在達到防洪功能的條件下也兼顧生態環境,讓工程與環境不相衝突,如今也獲得壽豐國小的認養,未來也能成為戶外教學的最佳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