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杉原灣會從沙灘變礫灘?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為何杉原灣會從沙灘變礫灘?

2012年12月13日
作者:PanSci

圖片來自漂浪島嶼–munch 臉書

座落於台東杉原灣的違建,美麗灣飯店,是目前台灣環境人權議題的焦點。然而在最近兩年,沙灘的狀況變得越來越差,甚至如上圖一樣,從沙灘變成了礫灘。到底是為什麼呢?

在假設非人工替換的情況下,PanSci的夥伴針對此現象進行了討論,雖非實地探查研究,但也希望提供給大家參考。

首先,Suchen Lin表示此景從今年8月颱風後就出現在杉原灣北側。Raven Ho 猜測飯店的存在有可能造成風蝕效應,亦即建物收集了海風,然後產生往下吹的大廈風,把沙再吹回海中,只留下比較重的小石子。然而要驗證還是得要去現場測風向。風這種東西,高低差一米流向就會差很多。海流也是有表層往這邊、中層往那邊,下層又是反向的。因為從圖中可發現水泥建物下方都出現空洞了,因此他認為風蝕效應比較可能,而非浪打出來的。

不過徐顗棨從圖中的那些木頭碎屑來看,還是有可能是海浪送來的,但亦不確定海浪的影響。

徐奕弘認為,兩相比較,似乎感覺是被掏空了,應是附近海岸有建物影響海水流動方向,使得應該水流慢的地方變快,就像河道一樣如果不去破壞下會有個平衡,但是一旦破壞了這個平衡,河就會想辦法調整回復平衡。

這有沒有可能只是單純的自然問題呢?「一個沙灘能否存在仰賴的是沙子的供應」,李瑋倫表示在沒有河流供應補充沙源的狀況,沙灣自然會隨時間消失。

他接著解釋,從2009年這則新聞可得知,卑南溪在2009年時開放疏濬兼開採砂石。河床的沙量減少若沒控制好,有可能影響其他地區。東部海岸的海流是屬於往北的黑潮,再加上卑南溪有可能是杉原灣最主要的供給來源,所以有可能因為河川砂石開採,造成沙量供應減少,海灘消逝。

那原先的沙去哪了呢?最有可能的就是近幾年的許多的強力颱風造成巨大海浪侵蝕 ,否則也沒有其他的營力能達到如此大規模的侵蝕了。參考去年八月這則相關的新聞:「颱風遇滿潮 長浪直撲 磯崎沙灘變礫灘」,可見颱風造成的長浪把沙岸的沙帶走是有可能的。現在12月可能是海岸經肆虐過後最慘的狀況,或許過一段時間的補充,杉原灣的沙是有可能回來的(前提是要有供給的來源)。

Jc Yao 指出海岸開發與沙灘流失的例子並不罕見。有名的例子之一是日本和歌山縣的白浜町,原本擁有天然的大片白沙海灘及溫泉,1960年代因為有了鐵路接引,帶來大量觀光客,海邊的溫泉渡假飯店於是一棟接一棟蓋起來,沒想到海灘卻開始流失。結果近15年來縣政府每年從澳洲進口白沙填補,以維持當地觀光產業。如果杉原灣存在已久,卻是最近(沙灘)才消失,很難不考慮海岸建物的因素。我找到一篇管理白浜海灘的研究報告(很可惜是20年前的,是否表示他們的努力並沒有成功…),引言裡稍微提到沙灘減損的主因,是原本的供沙來源(河流)受到過度開發的阻礙,造成沙子無法自然補充。Jc Yao也強調每個個案詳情不同,還是需要實際調查才知道杉原灣的狀況。

游富宇曾在當地與石友聊天,得知東部的海岸有些地區會有礫攤與沙灘交互出現的現象,例如台東重安附近的都威橋南邊海岸,他去過多次,有幾次是沙灘,有幾次是礫灘,特別的是有一次第一天是礫攤,經過一個晚上的漲退潮第二天就變沙灘。

然而如果是長期性的,他認為美麗灣沙灘變礫攤可能是因為海潮的變化造成砂粒的流失,至於海潮變化的原因有可能和附近土地侵蝕有所關聯。而從照片中看起來,建築物地基露出可能是東海岸普遍的海岸退縮現象。可參考一下兩則大愛新聞報導:

海洋與陸地息息相關,杉原灣上的開發與東海岸的現況值得我們共同關心,並深入理解。歡迎各位夥伴繼續從科學角度提出見解。

※本文轉載自泛科學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