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溼地兼顧淨化與保育 環保署小有成果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人工溼地兼顧淨化與保育 環保署小有成果

2013年01月23日
本報2013年1月23日台北訊,鄭鈺琳報導

打鳥埤人工溼地 環保署水保處提供為改善河川水質,妥善處理生活污水,環保署自2003年起陸續補助地方政府建置除污型人工溼地,因水質淨化和生態棲地環境經營成效甚佳,其中計有9處被選定為國家重要溼地。

截至目前為止,環保署在全台灣總計推動了110處污水現地處理廠址,也跟隨國際趨勢將溼地應用於汙水處理,自92年起陸續補助地方政府建置56處除污型人工溼地,作為污水下水道系統建設完成前之因應措施。因水質淨化和生態棲地環境經營成效甚佳,其中計有9處被選定為國家重要溼地。

人工溼地常見植物--香蒲  來源:環保署現地處理網站9處人工溼地分別為國家級的淡水河流域溼地(計有新海、浮洲、打鳥埤、城林及鹿角溪等5處人工溼地),以及地方級的新竹縣頭前溪生態公園、高雄市大樹舊鐵橋人工溼地、屏東縣麟洛人工溼地及臺東縣關山人工溼地等4處。

環保署水質保護處邱仁杰課長表示,大台北地區每年總計產生230萬噸的污水,其中20萬噸的汙水即透過除汙型人工溼地過濾處理,約佔了總汙水處理量的1成,而5處被列為國家重要溼地的人工溼地即處理了約8噸的汙水量,對水質淨化不無小補。

除淨化水質外,人工溼地選址多位於河岸,良好的經營管理將整個流域串成綠色生態廊道,不僅為遷徙候鳥和依賴水域生活的物種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也成為環境教育及民眾休閒的重要場所。

高雄舊鐵橋人工溼地 (來源:環保署縣地處理廠址網站)如高雄大樹舊鐵橋人工溼地在八八風災嚴重受創後,近幾年環保署結合社區人員,進行保育及復育工作。2013年計畫研究發現溼地內生態物種日益豐富,計有鳥類26科47種、兩棲類4科6種、蜻蛉類3科15種、蝶類5科40種、植物53科126種,已逐漸恢復至風災前的水準, 重建經過更成為民間志工投入溼地工作的最佳典範。

為提升溼地保育成效,本年度環保署編列了1000多萬的經費在這9處溼地上,繼續用以溼地保育、復育、監測、環境教育、生態調查和民眾宣導等工作。計劃讓人工溼地結合當地特色,發揮多元價值,成為環境教育與休閒遊憩的最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