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農民的典範──敬悼張木村大哥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台灣新農民的典範──敬悼張木村大哥

2013年01月25日
作者:徐世榮(台灣農村陣線理事長、政大地政系教授及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這是一篇很難動筆的文章,因為所寫的對象是我親愛的「張大哥」及「張老師」。以往,我們曾風雨無阻、多次並肩站在台北街頭抗爭,那時我稱呼他「張大哥」;運動成功之後,看他欣喜轉變為田間教師,細心及專注的為我們講解農業知識,那時我尊稱他「張老師」,原本想著,他辛苦抗爭了幾乎20年,好不容易終於把灣寶守護住了,從此應該可以與家人一同快樂過著沒有徵收陰影的日子了,但真想不到,我們的「張大哥」及「張老師」竟然在這時悄然的離去,內心實在是相當的難過,也非常不捨。

2011/4/14,後龍科技園區終結,灣寶的自由之日。賴慧玲攝。

第一次見到他時,是在他家的大庭院,幾個人隨意拿著小板凳,圍成一圈,就這麼熱切討論起灣寶土地徵收的問題。剛認識時,張大哥其實話不多,靜靜的在一旁切西瓜,一直要我們多吃一點,反倒是洪箱大姊有比較多的主張。我本以為張大哥對於抗爭有著不同的看法,或者是張大哥不習慣站在人群之前,後來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張大哥原來是第一代的運動者,當民國80年代灣寶面臨著被徵收作為科學園區時,張大哥為了保護灣寶及自己的家園,就已經積極上街抗爭,並累積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他的沈默寡言,或許是龐大壓力長期累積的結果。

近幾年來,苗栗縣政府的腦筋又動到灣寶的頭上,計畫開發名實不符的後龍科技園區。為了反對政府不合理的土地徵收,他帶領灣寶農民屢次北上抗爭,前後共計有13次,張大哥都是居領導的位置;此外,他也義無反顧的協助苗栗大埔及其他許多面臨著土地即將被徵收的人民,足跡踏遍全台灣,其追求社會公義的堅強信念及行動力,非常讓我感動與佩服。他勇敢的站在總統府、行政院、內政部營建署、環保署前,他也進入各個正式會議場所陳述反對的意見。我的觀察是,不論是在街頭或是在室內、不論他的聽眾是農民或是博士,每當他拿起麥克風時,他的發言內容都相當的有內涵,而且他的論點也很有見地,因此,我每每從他的口中學習到許多新的觀念與語彙,例如「水重要?還是鑽石重要?」這直指農業的重要價值,也表示他對於經濟開發的不同想像;另外,「抗爭,是農民第二專長」,這句話道盡了多少農民的辛酸與悲哀。由他的發言及實踐,我確認了重要「在地知識與智慧」的存在,這與「專業知識」完全不同,卻是公共政策制訂時非常重要、但又時常被忽略的部份。

除了「在地知識與智慧」之外,我更從張大哥的身體力行中,認知到了土地的多元價值,及農民對於土地的認同與熱愛。他說,「阿公阿嬤告訴我,土地沒有辦法進口」、「保有土地就一定會有希望」、「土地是我們的家、也是我們的生命」,這些話都深深打動我的心,而這不就是當今社會非常欠缺的觀念嗎?在資本主義的洪流底下,許多人把土地當成是投機炒作的商品,把它當成賺錢的工具,惡劣者除了炒自己的土地之外,還想盡各種辦法去毀人田園,強佔別人的土地,灣寶就是苗栗縣政府的一個對象。但是,張大哥、洪箱大姊、及許多灣寶的前輩們卻完全不是這麼想的,他們真心珍愛他們的土地,並把它當成是自己的生命來對待及守護,他們與土地是有著緊密的連結,土地就是他們安身立命之所在。這股力量如同是一股光輝的清流,映照著當今土地投機炒作集團的醜陋、黑暗與邪惡,而張大哥是這股清流的領導者。

灣寶在抗爭面向之外,更扮演著倡導台灣新農業的角色。張大哥與洪箱大姊積極從事於有機及無毒農業的生產,他們與「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簽訂契約,所生產出來的健康農產品,直接銷售予該合作社,嘉惠了許多居住於都市的人們。另外,他們在抗爭成功之後,在許多年輕朋友及在地居民的協助之下,更是組成了「灣寶農學園」,把灣寶轉變成為一個環境生態教育及農事體驗的重要場所,張大哥積極的投入,成為田間管理員,每次農學園的活動,不論是種西瓜、地瓜、水稻,或是農作物成長及收成之時,張大哥都毫不保留的教導學員,並與參加者快樂的打成一片,許多學員因此都尊稱他為「張老師」。這個稱謂,他絕對是當之無愧。

灣寶的抗爭是目前台灣所有反對浮濫土地徵收中最為成功的一個案例,其已成為許多地方學習的榜樣,如今回想,它的成功絕非偶然,張大哥在這個成功故事中扮演了最為關鍵的角色。謝謝您,我們衷心的感激,感謝您為灣寶及台灣農民的付出,更感謝您為我們創造出這麼美好的新典範!然而,我們也不禁要為您抱屈,人生又有多少的歲月?在您的人生中,這個無道的政府竟然讓您幾乎抗爭了20年,您怎麼會不累呢?親愛的張大哥、張老師,休息吧,請好好的休息吧,您已經為這個社會付出太多了,未來的路我們會接棒繼續走下去,我們會學您一樣的勇敢及努力,絕對不會讓您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