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埃及聖䴉繁衍 林務局「除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抑制埃及聖䴉繁衍 林務局「除蛋」

2013年05月21日
本報2103年5月21日台北訊,莫聞整理報導

針對最近政府採取行動抑制外來鳥類埃及聖䴉繁衍,有網友請命,林務局昨(20日)發佈新聞稿強調,考量人道精神,會選擇使用較為溫和之巢蛋噴油方式,而不直接移除成鳥個體。

埃及聖䴉巢中等待孵化的蛋(照片提供:林務局)

林務局表示,為了防止埃及聖䴉數量激增、影響鷺科等共域鳥類的生存,將採用溫和的方式抑制其增加速度。此辦法是在巢蛋上噴油,干擾其生殖行為,致使其生殖失敗,希望能藉此將族群數量降低至大量增加的臨界值以下,以減低其族群數量。

林務局強調,此一方式並非直接移除成鳥個體,而是溫和地降低埃及聖䴉數量增加速度。

名列歐盟百大入侵種

埃及聖環;圖片來源:台南縣生態保育學會邱仁武林務局根據研究指出,埃及聖䴉原產於非洲、中東地區,常因動物貿易而被引入至世界各地,目前已廣泛分布於法國、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大西洋沿岸國家,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也有逃逸和繁殖紀錄,目前已經是歐盟指定的百大入侵種之一。

林務局表示,在國外的研究中曾紀錄,埃及聖䴉在非洲海岸線或內陸區域,以群聚性生殖的水鳥的蛋與幼雛作為食物來源的觀察,埃及聖䴉掠食的種類包括白鵜鶘、斑嘴環企鵝、海鷗、鳯頭燕鷗、鸕鷀以及塘鵝等鳥類;而在法國,埃及聖䴉也有掠食燕鷗與黃頭鷺的蛋及幼鳥的情形,顯示埃及聖䴉對於當地原生鳥種在生殖上有相當大的影響。

繁殖力高  數量持續上升

2008埃及聖環現身台南紀錄;圖片來源:台南縣生態保育學會邱仁武埃及聖䴉經引入台灣後逃逸,於1984年在台北關渡地區便有埃及聖䴉的野外觀察紀錄,目前其族群更已擴散至西部各縣市沿海溼地,包括台中高美溼地、台南北門、七股溼地,甚至宜蘭亦有零星個體發現。

研究顯示,台灣的埃及聖䴉大多築巢於紅樹林上,一年有兩次繁殖高峰期,每次產卵1-4顆,繁殖成功率約一半,其族群數量已從逃逸初期的個位數增加到500隻以上。

觀察記錄也顯示,埃及聖䴉利用的棲地與覓食區域,都和本土鷺科鳥類混群重疊,不但會競爭食物、巢位等資源,還會捕食鷺科鳥類的蛋及幼鳥。

不失人道  溫和降低繁殖成功率

林務局指出,歷過台灣大學學術團隊3年研究調查後,選擇使用美國農業部國家野生動物研究中心所開發的「巢蛋噴油」方式,來進行埃及聖䴉族群控制。

目前,林務局已委託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協助在台北關渡、新竹市、台中清水三處埃及聖䴉繁殖處,對埃及聖䴉蛋噴灑霧狀玉米油,阻斷胚胎透過蛋殼上的氣孔呼吸,達到降低孵化率的效果。此方式可延長成鳥再築巢的間隔時間,並可消耗成鳥的繁殖能量,可減緩埃及聖䴉數量的增長。

雖然有網友PO文,「福壽螺是牠們最愛的一道菜」、「牠們和台灣鷺科野鳥和睦相處」等,替埃及聖鷺發聲,希望政府重新評估移除的必要性。但林務局強調,控制外來入侵種的擴散必須於族群數量不多時進行控制,一旦數量爆發性的成長後再來干預,任何控制方法都將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中華鳥會總幹事陳德治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台灣已有泰國八哥、爪哇八哥攻占台灣八哥棲地先例,不得不防埃及聖鷺擾亂台灣鷺科生態。

對埃及聖䴉蛋噴灑霧狀玉米油以降低孵化率(林務局提供)

林務局並呼籲,移除工作只是控制外來入侵種的治標手段,減少引入外來種才是治本之策,希望民眾遵守「不輸入、不野放、不擴散」的原則,不輸入對生態系統可能帶來不良影響的生物、不野放已經飼養的外來物種;已經在野外繁殖的外來物種,不能再讓其擴散至其他區域。

【埃及聖鹮小檔案】

埃及聖鹮原棲地在伊拉克東南的沼澤、溼地、農田及鹹水湖,以及非洲馬達加斯加和中非等地。

高約61至71公分,嘴巴是黑色,向下彎曲狀似鐮刀,腿、尾羽和翼羽的邊緣都呈黑色,身體則為雪白,展翼寬110─124公分,成鳥平均重約3磅,只有在繁殖時期會發出低沉的古嚕聲或呱呱聲。

主要食物蝸牛、青蛙和水生昆蟲,有時也會獵食其他鳥種的蛋或雛鳥。

埃及聖鹮因為是埃及國鳥因此以「埃及」命名,目前已相當罕見,在埃及當地已經不多,不過在古埃及時代數量眾多,古埃及人相信智慧和知識的神「Thoth」時常化身為鳥來到地球,故命名為聖鳥,這在古埃及許多壁畫中多有紀錄。(資料提供:台南市生態保育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