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吃鹽植物 新疆荒漠變良田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善用吃鹽植物 新疆荒漠變良田

2013年05月22日
摘錄自2013年5月21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新華社今天(21日)報導,中國大陸科研人員透過種植「吃鹽」能力極強的植物,將鹽鹼荒漠變為良田,昔日不毛之地新疆也種出高產棉花。

地處中國西北邊陲的新疆是荒漠化大區,也是中國大陸最大的鹽土區,部分鹽漬化土地長期無法利用。

中國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表示,科研人員花了十多年時間,對新疆鹽生植物的物種多樣性、鹽生植物種子及耐鹽性展開研究。

研究發現,在鹽鹼地上種植鹽地鹼蓬、鹽角草、野榆錢菠菜等,每年可帶走土壤中大量鹽分,連續3年左右就可大幅「淡化」土地,達到耕種標準。而借助這一方式,目前新疆已有1000多畝鹽鹼地被改良。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指出,以新疆克拉瑪依市為例,當地鹽鹼化最嚴重的土壤含鹽量約每公斤40克以上。種植鹽地鹼蓬後,每年每畝地可帶走鹽分431公斤,經過4年,土壤鹽分降至每公斤土含鹽量10克以下,種植棉花畝產達400多公斤。

新疆擁有豐富的鹽生植物資源,目前發現約305種,除了修復鹽鹼土,有效治理土壤原油污染,吸收鉻、銅等重金屬外,其中有許多還可用於醫藥、綠化、飼用、食品加工、纖維和化工等領域,具有很高開發潛力。

新疆鹽漬土面積達8.5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大陸鹽漬土面積1/3,且現有耕地的32.6%已出現次生鹽漬化,成為農業低產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年因土壤鹽漬化造成的農業損失高達人民幣數十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