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種斑腿樹蛙擴張快速 防堵第一線就在森林邊緣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外來種斑腿樹蛙擴張快速 防堵第一線就在森林邊緣

2013年06月13日
本報2013年6月1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外來種斑腿樹蛙,自2006年首度通報發現,至今短短7年,已初步證實會與原生種樹蛙競爭棲地,威脅生物多樣性。林務局與生態學者從2012年起,開始實施族群監測與控制。東華大學副教授楊懿如則指出,這種外來樹蛙的族群擴大速度,比過去已知的入侵蛙種迅速,一旦入侵台灣森林,可能造成原生種樹蛙生態浩劫。

斑腿樹蛙。(圖片來源:楊懿如的青蛙學堂)白頷樹蛙。(圖片來源: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楊懿如研究蛙類30年,2008年確認斑腿樹蛙為外來種,目前正率領研究團體執行斑腿樹蛙族群控制和監測。「在斑腿樹蛙範圍仍可控制時,應監測、控制;一旦放棄,就會像福壽螺。」現在回想起來,楊懿如很後悔沒在斑腿樹蛙確認為外來種、數量仍少時,掌握時機根除,現在西部平原幾個城市都已建立族群,數量難以估計。斑腿樹蛙是森林物種,現在只在平地發現,因此研究團隊將族群盡量控制在平原與森林邊緣,建立起防火線;一旦斑腿樹蛙進入森林,可能與原生蛙種競爭棲地,而減少生物多樣性,後果不堪想像。

獵殺原生蝌蚪

斑腿樹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長相可愛,和本土原生種布氏樹蛙(白頷樹蛙)有如雙胞胎,不過兩者繁殖能力大不同,斑腿樹蛙繁殖期在3~10月,母蛙每次可產下500顆卵,1年可產5次。白頷樹蛙繁殖期4~9月,母蛙每次產卵量約400-500顆,1年1-2次。楊懿如解釋,斑腿樹蛙比較早繁殖,當卵已成為蝌蚪,接下來才產卵的白頷樹蛙,搶不到棲地。

近日也有蛙調人員記錄到斑腿樹蛙蝌蚪集體啃食小雨蛙蝌蚪,而且並非是死蝌蚪、垂死的蝌蚪,也不是因食物缺乏而啃食,觀察結果讓人擔心其對原生態系成員的影響。

疑似隨水草引入

斑腿樹蛙原產於華南、香港、海南島、印度、中南半島等地區。台灣本島於2006年在彰化田尾發現,疑似卵泡附著於園藝植物從華南帶進台灣,再從彰化田尾引進到台中。

楊懿如表示,2006年即有2006年即有台中蛙友林正雄先生發現從田尾帶回的水草有蝌蚪,以為是布氏樹蛙(白頷樹蛙),經過他鑑定,發現不是白頷樹蛙;一直到2008年,研究人員張天佑透過DNA、外型辨識出為斑腿樹蛙前,彰化、台中都發現有斑腿樹蛙,但都未介入處理,因為在當時即使確認為斑腿樹蛙,也無法得知是否為台灣新紀錄原生種或外來種,因此只持續監測觀察;2010年從調查研究志工的回報,在台中、八里、鶯歌都發現其蹤跡。

2012年東華大學兩棲類保育研究室將2011年及2012年斑腿樹蛙調查地點和潘彥宏1997年發表的白頷樹蛙分布圖套疊,發現兩者分布區域未重疊,證實斑腿樹蛙為外來種。楊懿如解釋,斑腿樹蛙及白頷樹蛙外型相似,斑腿樹蛙若是原生種,可能被誤判為白頷樹蛙,斑腿樹蛙和過去白頷樹蛙的分布應該有所重疊,但目前有斑腿樹蛙的棲地,除了山區,幾乎看不到白頷樹蛙。

福壽螺效應

入侵種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僅次於棲地破壞,名列第二。必須澄清的是,並非每個外來種都需處理,而是當外來種造成經濟損失、健康風險以及生態破壞時,才會界定為入侵種,接著展開一連串防治。通常引入的外來種,只有一成有機會建立野外族群、1%可能變成入侵種。

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表示,全球入侵種防治原則:不引進、剛發現時根除、若族群數太大則圍堵避免擴大,若已經超過圍堵能力,則進行監測控制,減少族群數增加。

若防治無效,就會有如福壽螺。福壽螺造成的農業危害有目共睹,而斑腿樹蛙則會影響台灣森林生態系。

2012年林務局保育組召開斑腿樹蛙防治專家會議,高雄師範大學教授梁世雄建議基於生態保育立場,應持續監測控制;保育組也將目標訂在降低族群、摘除卵泡、移除蝌蚪,幾個地方政府也都投入防治資源。

隨園藝物種擴散棲地

「過去幾年,我一直都希望牠們能因適應不良自動消失,所以不想列入台灣的蛙類新紀錄種,但如今不得不面對了,將列入今年的監測重點之一。」楊懿如在2010年即寫下這段話,道出無奈心聲。

卵泡一般是黃褐色,但在八里有發現藍灰的。 (圖片來源:楊懿如的青蛙學堂)因為斑腿樹蛙的卵泡呈現泡沫型,會黏在植物跟著移植擴散,特別是園藝物種,而隨著人類行為遷移。

「淡水河流域幾乎都有斑腿樹蛙的蹤跡,從大漢溪溼地、蘆洲、五股溼地、八里,一直到觀音山」此外,台中都會公園、田尾、雲林一帶,都有通報。楊懿如說,學術單位以調查監測為本,目前選定四個樣區,進行監控。

有些民眾誤解調查團隊正在撲殺斑腿樹蛙,然而事實上成蛙並不容易捕捉,只能針對卵泡和蝌蚪移除,而且只是數量控制,避免造成生態破壞,研究團隊早已接受斑腿樹蛙無法根除的事實,也已將牠視為台灣野外蛙種。

斑腿樹蛙分布現況。(圖片來源:楊懿如研究團隊)

「目前我們主要在平地,非斑腿樹蛙及白頷樹蛙共域地區進行移除控制研究,幾乎不進入森林去移除斑腿樹蛙成蛙、卵塊及蝌蚪,因為牠們和白頷樹蛙太相近,很怕誤判。只在森林邊緣的平地圍堵,只能默禱斑腿樹蛙還沒有進入森林,一旦入侵,恐怕影響整個森林生態系。」楊懿如十分無奈,在防堵斑腿樹蛙過程,曾苦口婆心勸說農民移除田裡的斑腿樹蛙,農民卻表示,青蛙很可愛,而且不會危害農田,不願意處理。研究團隊只能監測,不要讓斑腿樹蛙外移。

入侵蛙種比較  斑腿樹蛙更強勢

楊懿如也比較近幾年入侵蛙種現況,牛蛙的問題不如想像中嚴重,屬於溫帶環境的牛蛙並未證實已建立野外族群,牠們往往活得很痛苦,人道移除反而解決了牠們的痛苦;不斷發現的牛蛙,都是人類持續放養、放生的結果。

亞洲錦蛙從1998年現蹤台灣,族群數都處於穩定狀態,一直到2011年族群數才開始爆發壯大。斑腿樹蛙是已知擴散能力最強的入侵蛙種,原分布於中國華南以及印度,台灣的氣候環境和原棲地接近,又缺乏足夠的天敵抑制。

管立豪也指出,入侵種得以發生,都和環境中原生態系出現破口有關。健全的生態系,當外來物種入侵衝撞,是有能力抵抗的。

入侵種的發生,恐怕也是預警台灣生態系的現況。

發現後  不要動手要通報

民眾對於外來種移除往往基於尊重生命而顯得遲疑。楊懿如解釋,環境教育的內涵包括知識、態度、技能以及行動,知識包括釐清外來種以及入侵種,態度則由信念引導。早期環境倫理是以人類為中心,接著是萬物為本的生命中心,現代則為生態中心,重點在於維持生態穩定。移除外來種是以生態穩定為考量,一旦清楚這個信念,才能採取策略技能以及行動。

移除並不等於殺生,很多入侵種一開始都是作為寵物進入台灣,因為不當飼養或棄養而逸出於野外。楊懿如說,曾有民眾覺得斑腿樹蛙很可愛,想當寵物帶回家養,他並不反對,不過他通常只給單性別,而且要求民眾一定要在家照顧其完整一生,不可任意棄養。

楊懿如強調,入侵種移除需經過訓練的人力,斑腿樹蛙特別不宜一般民眾自行移除。斑腿樹蛙和白頷樹蛙外表非常相像,差異細微,很容易誤判;目前只知兩者叫聲明顯不同,白頷樹蛙的叫聲是連續響亮的「搭搭搭」,斑腿樹蛙是微弱的「嘎嘎嘎」,完全不同。民眾發現社區中的水池疑有斑腿樹蛙出沒,應通報地方政府或楊懿如研究團隊。

目前研究團隊與幾個縣市的鳥會、荒野分會合作,訓練出來的志工都有能力辨識。一經民眾通報,研究團隊會就近邀請合作的團體協助。

【延伸閱讀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