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威脅 不如省電心理學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電價威脅 不如省電心理學

2013年06月14日
作者:張楊乾(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歐巴馬總統曾於2010年訪問 Opower,推崇該公司培訓綠色人才也幫美國提升能源效率。Opower這家公司與電力公司合作,幫助地方政府與民眾節電,它不僅研發軟體,更運用省電心理學來改變用戶用電習慣。(source: Opower)

在政治大學附近,有間開了幾十年的川菜館,我從學生時代開始就偶而光顧,次次都辣得我落荒而逃。即使如此,每過一陣子,我卻又會懷念起那股嗆勁,再次上門討罰。

畢業後,生活圈逐漸脫離木柵,也就隔了幾年沒去。最近再次光顧,發現餐廳的裝潢沒變,倒是天花板上的燈,全數裝起了LED節能燈泡。

老闆娘說,這些全是不同作LED生意的熟客送的,她沒花任何一毛錢。換裝至今,她說她完全感受得到LED有多省電,因此她也樂得將店裏的天花板,成了各家LED燈的展示場域。

我在想,除非每家餐廳,菜都燒得和這家川菜館一樣有特色,讓吃上癮的老主願,願主動把要賣的LED燈,拿來給餐廳展示。否則,這麼好的事,在台北,可能不會有第二間餐廳會遇到。

那麼,該如何讓一般的餐廳,即使沒有熟客願意奉獻,也願意主動更換節能的燈具?我想這個問題,如果問十個經濟學家,可能有九個會直接回答:「提高電價」。

以價制量的方式,是經濟學上經得起考驗的節能作法,甚至比補貼購買節能商品的政策,更能獲得明顯的效果。不過,在台灣,只要哪個官員談到電價調漲,就像過街老鼠般人人喊打,從行政院會到立法院內,漲電價就如同一齣曲高和寡的藝術電影,陳義甚高,卻毫無票房魅力可言。

今年的春夏之交,台灣冒出了一個「悶經濟」的新名詞,間接影響到原本每到夏季就會實施的夏季電價,都有民眾開始反彈。許多人開始會問,台灣每到夏季本就是用電高峰,電力公司選在夏季抬升電價,究竟是不是為了趁火打劫? 是不是吃定平民老百姓橫豎舒服慣了,夏季是沒辦法不待在冷氣房內,借機就發這一筆橫財。

站在節能的角度,我這裏是願意相信,電力公司製定夏季電價的初衷,是希望能「以價制量」,讓夏季尖峰用電不虞饋乏。同樣的,若能控制夏季的用電,電力公司也就不需要拿納稅人的錢出來,多蓋幾座只為夏天而存在的備用電廠。

然而,電力公司的「夏季電價」,既然志不在漲價,是不是有足夠的配套作法,讓國人在夏天願意更努力節電?

在美國,有家叫Opower的電力服務公司,為了協助1500萬個客戶作節能,開發出75種利用行為模式節電的作法。電力公司利用試算軟體,分析出客戶的用電模式後,提出有效的節能建議,光是這樣看起來只是善意提醒的專案,上路後竟讓所有Opower的用戶,輕鬆節電3%。

Opower公司利用提供電力報表時,也幫用戶客製化有效節能策略。 (source: Opower網站)

而美國另外也有地方政府與電力服務公司合作,在電費單上印哭臉和笑臉來讓用電戶可以知道自己的用電量,是比其他用戶的平均是高還是低。地方政府與電力公司雙方,藉由促成用電戶彼此看不見的節電競爭,自然而然地將用電給省下。

在國外,這一套「省電心理學」,隨著智慧型電網的普及,也運用地更加淋漓盡致。現在美國有些電力公司,開發出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除了讓用電戶可以了解自己家裏的用電情況,並能即時反應作電源的管理,自然而然地把不需要使用的電力給省下。

試想,若能在夏季電價開始前,電力公司就能依據每個用戶去年夏季的電費,提出可行的節能方案。比如說,建議換顆LED燈可以省多少錢、將電熱水器插頭拔掉可以省多少錢、利用電風扇結合冷氣調高一度可以省多少錢,主動幫民眾提出節省電費的需求。這比目前在台灣,電費單只印上「使用節電器恐將觸法」這類的文字,對大多數的用戶而言更友善,也更有助益。

當然,整體而言,台灣的電價完全無法反映外購能源的成本,也無法反映因燃燒化石能源所產生的污染成本,及因此所造成暖化所帶來的世代不正義。合理化電價的目標,在有照顧到「能源貧戶」的前提之下,其實應該是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量,降低全體納稅人對電力公司的補貼,也同步幫全體納稅人,把進口能源的成本省下來,為全世界的人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電錶改以夏季電價,其實是個好時機,讓我們思考每日的用電效益。在這個燒開水用電比用瓦斯便宜、保溫電熱水瓶每年總合用掉1/3座核電廠的國度,過去是利用夏季電價作驅動力,鼓勵民眾節電,未來則或許可以多利用「省電心理學」,讓行為節電真正變成可能,真正變成習慣。

※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本文亦發表於2013.05.26 出刊之《聯合報元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