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養百種蝦:生態與傳統養殖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一種水養百種蝦:生態與傳統養殖

2013年06月30日
採訪、撰稿:林奕衡、蔚乙亘;攝影:廖玉芬、汪佳燕

接過邱經堯的名片,「布袋生態養殖者」的頭銜映入眼簾。既名為「生態養殖」,和其他一般業者有何不同? 在這占地約33.6公頃的廣大土地上,共有養殖池56座。一般的養殖池常見的是由混泥土構成,這裡卻是綠意盎然,土堤築得非常高,長滿了雜草和灌木。大學念社工系的邱經堯,和弟弟一起經營這片生態養殖事業,在他接手前,他的父母已耕耘了30年,現在已有40年之久。

養好生態鏈,讓生物自行成長

在「生態養殖」的餵食上,邱經堯使用飼料、下雜、豆粉或茶粕。所謂的下雜,就是將魚內臟、頭部、小魚和其他不用的部分再利用。其次,當魚或白蝦生病時,不投藥而是使用菸草、茶粕消毒。茶粕消毒對白蝦有用處,但是對草魚就不是那麼友善了,蝦池浮了許多草魚的屍體,就是因茶粕而死的,但是邱經堯並沒有把草魚浮屍撈起,因為草魚屍體可以成為白蝦的食物。

最後,邱經堯表示他不會放鞭炮把鳥趕走,一般養殖業者擔心鳥為傳染疾病帶原,但是因為「生態養殖」讓白蝦和魚類抵抗力強,所以,鳥類的覓食反而變成一種訊息,假如鳥兒悠閒散步,表示魚蝦很健康;假如鳥兒吃個不停;表示魚蝦有恙,身體虛弱無法躲避,養殖者要趕快因應。

傳統養殖,易破壞環境生態

邱經堯的生態養殖與傳統的養殖業相當不同,過去從事養殖業超過20年的蕭榮祥先生表示,初接觸生態養殖時,因為不敢相信蝦能在不用藥的情況之下生長,還特別在邱經堯的養殖場尋找使用藥物的證據。他沒有找到藥物,但卻看到蝦池上做為蝦飼料零星的死魚,令他相當不解。

但蕭先生也提起傳統養殖業也是非常賺錢的行業,他說到當年透過外來藥物、營養劑的幫助養蝦只需三個月即可收成,在不碰到天災的情況之下,輕鬆擁有超過百萬的收入。但他也坦承,為了加速蝦苗的成長與收成率,餵食藥物是不可避免的,日後才得知,這些藥物其實對人體非常有害。

消費者在產業推廣中扮演關鍵角色

有生產就有消費,據邱經堯表示,因為「生態養殖」成本較高,販賣價格偏中高價位,在近幾年,因為消費者健康意識提高。但是普遍消費者看到的是產品的價格,忽視產品生產過程所付出的成本,所以他的產品只能在限定的通路商販賣,但是因為「生態養殖」風險高,產量有限,所以也常供不應求。

一道看似平常的鮮蝦料理,其實背後蘊含無數養殖業者的辛苦。傳統養殖,產量高,成本低,銷售價格較生態養殖低廉,但養殖過程不符合永續發展。生態養殖,產量低,成本高,但對消費者的經濟負擔較重。而到底該食何種蝦,支持那一種養殖種類,並思考對於環境的衝擊,消費者擁有最後的決定權。

※「鹽」續情緣:第八屆環境新聞編採營學員實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