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過核燃料再處理成本高昂 中國莫輕易嘗試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用過核燃料再處理成本高昂 中國莫輕易嘗試

2013年07月25日
作者:M. V. Ramana、Frank von Hippel

中國雖然制定了核能發展規劃,但是其高級鈾礦資源仍然處於起步階段。

作者認為,乏燃料後處理的成本也無疑會比貯存法高很多。(圖片來源:Coastal Conservation League)

作者認為,乏燃料後處理的成本也無疑會比貯存法高很多。(圖片來源:Coastal Conservation League)

因此,有些人提出將核能反應爐輻照後的核燃料(用過核燃料)進行再處理,提取出未經裂變的鈽和鈾,再製成鈾鈽混合氧化物(MOX)。這種混合氧化物既可用於目前的輕水反應爐,也可用於新一代的鈽燃料增值反應爐,最終達到減少鈾需求的目的。

於是,今年四月,中國核工業集團與法國阿海琺公司宣佈,雙方有意在中國建一座可將一年800公噸的用過燃料「再處理」的設施。

目前主要有兩種用過核燃料的處理方式,再處理是其中之一。但這個方法的問題在於,相較于高昂的成本,用過核燃料的再處理既缺乏經濟可行性,也不具備顯著的環境效益。

用「回收」這個環保字眼來形容再處理恐有造成誤導之嫌。除了鈽和鈾,用過核燃料中所有放射性物質都存在於不同形式的廢料,並且最後會回到環境中。阿海琺公司向中國提供的再處理技術叫做鈾鈽萃取回收(PUREX)技術。這個技術會產生強放射性的酸性溶液裂變產物,也就是所謂具長壽放射性元素的高強度廢料(HLW)。此外,這一技術還會產生其他中、低強度的廢料。低強度廢料通常會被排到處理設施附近的水域;同時,部分氣相核裂變產物也會逸散到大氣中。

再處理技術不僅無法解決放射性核廢料處理的固有問題,並且因為其產生的高強度廢料還需要以掩埋的方式加以處理,也無法擺脫核廢料的貯存問題,甚至無法有效減少核廢料體積。用過核燃料中所有的長壽放射性元素幾乎都存在於高強度廢料中。此外,製造混合氧化物燃料的過程中,還會產生混合氧化物的乏燃料和鈽廢料。

另外一種處理方式則是將用過核燃料直接送入地質層掩埋貯存。地質掩埋其實就是在合適的介質中將裝有核廢料的容器埋入地下500米的處理方式。直接貯存法不論從經濟角度,還是從環境角度來看都更勝一籌。

高昂的成本

再處理帶來的第二個問題是高額的費用,首當其衝的就是再處理設施的建設費用。由阿海琺集團設計、造價高達200億美元(2.19萬億日圓)的日本六所村後處理廠是史上造價最高的單體工業設施之一。建設預算嚴重超標還不是最糟糕的事情(1989年估計達到69億美元,約7600億日元),2008年這座後處理廠因為技術問題而被迫關閉,至今尚未重啟。據日本原子能委員會估計,如果該廠壽命為40年,日本的核電成本要比採用直接貯存法增加10萬億日元(1000億美元)。

即便中國後處理廠的建設費用沒有日本的那麼高,用過核燃料再處理的成本也無庸置疑的比貯存法高出很多。混合氧化物(MOX)燃料的成本之所以比常規鈾燃料高出數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再處理的成本太高。二氧化鈽是極強的吸入性致癌物。因此,混合氧化物燃料的生產與鈾燃料不同,必須在封閉的「手套箱」中進行。法國生產混合氧化物燃料的成本,即便不包括再處理的費用,也要比包括開採、處理、濃縮萃取、加工等在內的鈾燃料生產成本還要高。

目前,核電生產成本中鈾燃料僅占約3%。而全球低價鈾資源也遠沒有達到枯竭的地步。即便電力公司不得不花高價購買鈾燃料,也比使用混合氧化物燃料划算很多。

很多再處理專案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以混合氧化物為燃料,通過增殖反應爐以生產更多的鈽。如果是這樣的話,因為增殖反應堆的建設成本更高,因此更加不划算。核裂變材料問題國際小組2010年的一份報告中,剖析了六個國家為推動快中子增殖反應爐商業化發展所做的工作。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成本與可靠性方面的問題讓各國的努力化為泡影。所以,歐洲、日本、美國紛紛放棄這一發展計畫。法國也停止採用增殖反應爐。目前法國使用的是輕水反應爐分離出來的鈽核素,儘管這樣一來將導致核電成本的上升。

中國如果繼續進行高成本、低效率的用過核燃料再處理計畫,最後很可能落得騎虎難下的窘境。政治學者威廉∙沃克曾經用「身陷囹圄」一詞來形容英國政府二十多年來都無法從花錢多、效率低的熱氧後處理廠(Thorp)專案中抽身。雖然「市場對產品的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直接處理法在人們看來顯然更具優勢。1993年,日本最大的三家核電廠的核燃料管理人員曾表示,他們也想放棄再處理專案。但是,因為他們與日本政府及核電廠的所在地政府達成了協議,所以「抽身不得」。法國國家電力企業——法國電力公司則是想盡辦法降低與阿海琺公司達成的高昂的再處理合同費用。綜上所述,中國放棄用過核燃料再處理計畫才是明智之舉。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發表日期2013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