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關冷氣 才救得了北極熊?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只有關冷氣 才救得了北極熊?

2013年08月17日
作者:房思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過去幾天內,有幾則新聞相信讀者一定有印象:首先是夏季高溫迭創紀錄,在熱浪席捲歐美之時,台灣也正經歷一個酷熱的夏日。父親節當天,台北市中午時的氣溫來到39.3度,創下百年新高。另一則新聞則是在挪威發現餓死的北極熊,由於北極海冰快速融化,導致北極熊必須踏上數百公里的旅程覓食,而這隻北極熊被發現時全身已無脂肪,僅剩皮包骨。

這兩則新聞擺在一起看時,相信不少人可能又得陷入兩難困境中。一來面對如此酷暑,要不開空調過日著實艱難,但用電節節攀升的結果卻可能持續加劇極端氣候,打開空調的同時你我都可能成為北極熊殺手。所以該怎麼辦呢?雖然可以盡量將家中電器換成高效能表現的新品,但會不會在滿足些許道德感後,反而因為心安卻消耗更多的用電呢?難道最後只有狠心咬牙,無視核災龐大風險及無解核廢料難題,擁抱號稱低碳乾淨的核能發電嗎?

陳維滄攝。

這類焦慮相信不為少數具綠色意識者所獨有,然而一旦陷入此種掙扎中,往往也讓我們失去綜觀全局的機會。比方說:誰在消耗能源誰在用電?如何消耗?為何消耗?工業與民生用電的情形相同嗎?那些消耗能源的大戶,究竟能否帶來人類生活福祉的實質提升?除此之外,我們也可進一步提問:人類生活的種種需求,包括照明、空調、取暖等,真的非得透過消耗(大量)能源的方式才可能滿足嗎?

滿足人類需求非得消耗大量能源?

正是基於此種關懷,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荷蘭兩家知名研究公司Ecofys及OMA合作的《能源報告》當中,清楚指出在分析未來能源供需情境時,必須優先考量將提供能源服務所需的能源降到最低。其次則是要求透過使用再生能源滿足剩餘需求,盡可能地使用本地資源;以及在非得使用化石燃料時,盡可能高效而清潔地使用。很明顯地,上述許多兩難困境中,並未從這些角度切入,再次讓節能停留在個體化的道德話語中。

回到這個燠熱的夏天,面對暑熱開啟空調時,其實可以不用這麼有罪惡感的。過去我們在討論建築相關節能時,往往只思考主動節能部分,試圖透過使用節能家電,或者導入建築物能源管理系統(Building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BEMS)等方式減少能耗。卻忽略了有著巨大潛力的被動節能:也就是在減少或不消耗能源的基礎上滿足人類各種需求。而每個人每天都必須長時間待在裏頭的各種建築,就蘊藏著巨大的節能潛力。

建築節能潛力大

之所以談建築節能,是因為一般人不容易認識到建築所帶來的生態影響,以及其巨大的改善潛力。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綠色經濟》報告中指出,全球約1/3的終端能耗發生在建築中,建築行業除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外,更消耗超過全球1/3的資源,包括12%的淡水,以及創造全球約40%的固體廢棄物。同一報告也指出,提昇建築能源效率以減少能耗及碳排放的成本,遠低於運輸及能源部門的減碳成本。

汗得學社則指出,人的一生有超過80%的時間待在各種房子裡。(註1)。《綠色經濟》報告因此也指出,綠建築更能保障員工的健康,並提昇生產效率。因生產效率提高而節省的成本,將超過提昇建築節能的投資。簡單來說,建築節能有其必要,但由於人必須長時間待在各種建築裡,追求建築節能的過程絕不是以犧牲人類基本需求為代價,而是要讓人能舒適地處在各種節能綠建築中。

汗得學社胡湘玲引述OECD統計指出,有超過1/3的總體能源都消耗在建築的冷暖空調上(註2),然而在沒有良好隔熱系統的情形下,超過一半的冷熱空調將會從建築各處,包括屋頂、窗戶、牆面及地板各處散去。換句話說,一個缺乏隔熱系統的房子,將會大量耗費能源,而汗得學社指出,降低一度溫度所需的能源是升高1度所需能源的3倍,在台灣對冷氣需求遠超過暖氣的情形下,若不認真改善建築隔熱,則無論如何都很難大幅改善整體能源效率。

台灣社會慣用的鋼筋水泥建築,由於水泥牆熱傳導效率極佳,因此在夏日裡會大量吸收熱能,而且水泥散熱慢,導致夜裡家庭成員回家後,仍然必須與暑熱拚博,導致冷氣經常一開就是一整晚到天亮的情形,耗費這麼多能源,卻只是為了冷卻吸了一天熱氣的水泥房子,對一個能資源匱乏的國家來說,實在是難以想像。

除此之外,建築所在方位也會影響整體能耗,南北向的房子就比東西向的房子更能減少被太陽直射的機會,然而現在都市中多密集建築,不太考量由傳統智慧而生的建築方位問題,但即使住到東西向的房子,也可以從屋殼隔熱、增設外遮陽以及改善通風上著手,而這些措施除了個別家戶都可以投入外,也可以以社區或大樓整體的方式規劃實施。老舊社區在整建拉皮過程中,也可藉此納入各種節能設計,例如在外牆加裝隔熱板、外遮陽等,高雄市政府自去年起即將「綠整建」納入補助原則,鼓勵老屋整建時納入節能設計原則,改善建築通風並鼓勵架設太陽能板。在民間則有像「綠適居協會」這種組織,透過教育培訓、實地探勘等方式,鼓勵民眾、社區及企業投入建築改造。 一個有著良好隔熱的房子,就不再需要透過大量空調來維持室內的涼爽,對能源的消耗因而將大幅減少。換句話說,在各種房子內過著舒適的生活,一樣可以不用消耗大量能源,可以對得起北極熊。

節能是門好生意

然而若要讓此種綠建築、綠改造不僅作為示範存在,而是能全面普及到生活中,則需要一個重新界定能源與人類社會間關係的新典範,並紮根於制度中。以歐盟來說,其建築能源管理規範(EU Energy Performance Buildings Directive, EPBD)制定建築能源評比( Building Energy Rating, BER),讓預定租賃或購買建築的人可以清楚知道該建築的能效表現,並能估算接下來的能源消費。建物在取得BER前不得出租/售,否則會遭罰款。自2007年開始,先是要求預計出租/售建築必須取得BER,逐年擴大到所有建築都需取得BER。法國則是訂出2020 年時建築能耗比2000年時降低40%的目標,以政府資金投入公共住宅的節能改善,並透過稅收優惠、補助貸款等方式,鼓勵一般家庭及企業投入建築節能,改造後取得建築能效證書的房子其價值亦隨之提高。

而在德國,自1977年即開始規範建築節能,在2002年通過新的節能法規(EnEV),並在2007年完成修訂,藉此規範建築物的能源需求量、氣密及能源損失,並制定建築、建材與空調設備的能效標準。胡湘玲指出,以1棟獨棟住宅而言,每年每平方公尺用在空調與熱水的耗能量必須低於70千瓦小時,連棟房子則要低於65千瓦小時。

而針對1977年前興建的老房子,德國也提出環保整修政策,提供長期貸款,讓能耗超過現代節能建築2倍的老房子,能夠在整修後減少超過8成的能耗,表現甚至比符合法規的新節能屋還要好(註3)。德國的節能法規中,也規定興建、改建或增建的建築,都必須提供足以反映建築物能耗狀況的能源證件:「能源護照」(Energypass),其中使用者必須明確指出屋子的隔熱、熱能損失、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建築能源需求總量等資料,一如歐盟的BER規範。建築節能固然需要投入成本,但同時也提高房產的價值,讓節能真正成為一門好生意。

從建築出發 反思人類社會與能源間的關係

台灣自2012年起強制工程超過5千萬元的新建公有建築必須導入智慧綠建築設計,並對於通過綠建築銀級以上評估之都更案給予容積獎勵,但由於尚未建立對建築整體能耗的規範,尚無法引導新建築全面邁向節能設計,也缺乏讓舊建築投入節能環保整建的誘因。更重要的,上述被動節能的觀念尚未普及,導致政府規劃未來建築節能方向時,仍然聚焦於購買節能家電之補貼措施,而未能從更根本之建築隔熱、氣密、通風等因素著手,讓綠建築仍然只是房地產市場中的異例。這自然也與相關反映能源外部成本的法制尚未完整建立,導致高耗能的發展模式依然有利,社會各面向缺乏大步邁向節能的誘因有關。

在台灣房地產泡沫尚未被戳破前,許多人仍然夢想擁有屬於自己的家園。然而,看房子時除了看周遭環境、空間格局、採光通風甚至風水外,我們能不能也有機會了解這棟房子的能耗情形,得以認識未來遷入後的舒適生活得消耗多少能源才能達成?徹底從政策及制度上著手,發揮主動及被動節能的最大潛力,才是拯救北極熊的正途。 

●註1:可參考汗得學社網站 http://www.hand.org.tw,並到位於青年公園的太陽房子參觀。與一般人設想不同,太陽房子屋頂並沒有鋪設太多太陽能板,反而是利用隔熱、窗戶、空調等設計,被動使用太陽能,房子裏頭除了恆溫舒適外,也不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在空調上。
●註2:可見 胡湘玲,2009,《太陽能源》,天下文化。
●註3:可見Chris Goodall著,蘇雅薇、楊幼蘭譯,2012,《不用核能,那我們用什麼?》,大是文化出版。書中指出德國政府除提供長期貸款外,老屋整修後的能效表現若比新節能屋好30%以上,政府亦將代償12.5%的貸款。

※ 本文轉載自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