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東非保育行】保存多元文化才有永續發展──烏干達跨文化基金會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信託

【2013東非保育行】保存多元文化才有永續發展──烏干達跨文化基金會

2013年09月17日
作者:許惠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信託中心專案執行)

編按:

國際國民信託組織(International National Trusts Organisation, 簡稱INTO)每兩年固定召開國際國民信託大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ational Trusts, 簡稱ICNT),本屆(第15屆)會議地點在烏干達,也是大會首次在非洲舉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亦將派代表參與,並於會議上發表「守護台灣海岸線-以彰化大城溼地為例」之簡報。

本期環境信託專欄介紹本次會議主辦單位──INTO的會員及執行委員會成員之一:烏干達跨文化基金會(The Cross Cultural Foundation of Uganda, 以下簡稱CCFU)及其在烏干達推動的工作。

環資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右一)和與會人員合照。

烏干達位於東非內陸,東鄰肯亞、北接南蘇丹、西界剛果民主共和國、南與盧安達及坦尚尼亞相連;面積是台灣的將近8倍大,境內擁有超過65個族群及至少45種語言通行,其中以英語及史瓦希利語為官方語言,而世界第二大、非洲最大淡水湖維多利亞湖位於其境內,因此有很多湖泊和河流。烏干達曾受英國殖民,於1962年獨立,獨立後經歷極權統治及內戰;而現任總統Museveni自1986年起連任至今。現今烏干達境內有四個傳統王國,以面積最大的布干達為例,其歷史長達600多年,曾在烏干達獨立後政權被廢除,1993年恢復。傳統王國和現代烏干達政權並存,法律承認其地位,並具有一定的自治權及政治影響力,顯示烏干達的種族及文化多元。

成立第8年的烏干達跨文化基金會(The Cross Cultural Foundation of Uganda, 以下簡稱CCFU),宗旨是推動及保存文化(包括有形及無形的文化遺產)及文化的多元性,並以此為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CCFU具體的工作包括支持全國25個社區型博物館、舉辦各式議題研討會、研究及出版、扶持中學校園中的文化遺產保存社團,並激發年輕人參與文化遺產保存工作,例如舉辦母語徵文比賽以鼓勵運用及記錄母語。同時,倡議尊重社會的多樣性也是CCFU的重點工作之一。以下舉3個CCFU的執行計畫。

氏族領導人憲章

氏族(註1)是人類傳統社會中長久存在的群體劃分方式,隱含包括防止近親通婚、保育動植物(例如,因氏族通常以動、植物為圖騰,而作為圖騰的物種通常是受到崇拜不能捕殺的)等規範。今日,氏族則在烏干達社會中扮演了保存及傳承傳統文化的角色,在傳統王國中有些氏族負責如製鼓、製樹皮布、牧國王的牛等特定角色;而氏族領導人身為氏族中知識淵博、德高望重的領袖,則身負調解爭議(尤其經常是和土地有關的爭端)、執行氏族中及氏族間的習慣法、決定群體發展方向、以及傳承文化的任務。

Bweranyangi中學遺產保存社團中學生演練傳統舞蹈,圖片來源CCFU

然而,氏族領導人發現他們(和她們,實際上氏族領導人兩性皆有)在維持傳統和發展兩者中面對了一些困境。2011年,CCFU首先邀請氏族領導人描述,記錄他們管理氏族的工作,並從文化的角度討論民主、好的治理方式等議題。去年(2012),則邀請來自五大地區共355位氏族領導人,協助他們草擬出一些共同的領導人憲章,未來可在主持氏族集會、調解紛爭等不同場合作為參考資料。領導人們分別擬出了屬於不同區域的憲章,以及共同的規範。共同的項目包括領導人需有耐心、包容心、責任感、誠實,也需按照自己的傳統著裝、避免暴力、酒醉、貪汙;同時要求領導人需能做到批判思考、願意嘗試正面的發展、和部落會議等其他人合作。最後,他的行為要公開透明能接受氏族中其他人檢驗,這是他的領導權的基礎。這些憲章皆由全國的、地方的角度全面性的討論,亦有政府官員參與。有趣的是,CCFU認為,從這些領導人寫出的憲章可看出在這五大地區普遍存在的價值觀和規範,和被認為是「外來意識形態的民主政治的觀念是很接近的。

今(2013)年,有感於快速發展的烏干達亦出現了貧富差距擴大、青年高失業率、貪汙腐敗等問題;CCFU再次強調現代政府體制不應該和傳統與古老的價值觀斷裂,並出版了氏族領導人的實務案例,以提供更多參考資料。

推動多元文化知識-保存生物多樣性與促進永續的發展

因為曾受殖民的歷史,烏干達看待及利用自然資源的方法都強烈受到西方工業國家的影響;甚至包括國家公園、保育區、狩獵區等保育措施也是以西方視野安排及劃設,排除了和環境有緊密連結的在地人的觀點及參與、也和在地人對環境的認識是斷裂的。CCFU及其他保育團體和研究單位著重在地生態智慧,認為烏干達境內不同的生態環境,孕育及累積出多元的文化知識,這些知識對在地人的生活以及對保育都是有利的(例如有治療瘧疾功效的植物)。因此,CCFU與夥伴們除了研究、生態環境監測、推廣教育等工作外,亦積極協助在地網絡或社團,並推動讓在地居民可以在永續的前題下利用自然資源、且由下往上參與保育工作的政策環境。

遺產保存教育推廣教師培訓工作坊,圖片來源CCFU

CCFU並以土地所有權的問題指出尊重多元知識在保育中的重要性:按照現代化的制度,土地權由一紙地契認定,但在傳統文化中你可能因為是某家族或氏族的成員而自然擁有土地的使用或所有權。CCFU推論,在自然資源運用及管理中,將不同的知識體系及文化價值納入思考中是需要的。

反對烏干達國立博物館拆除案

2011年,烏干達政府提案拆除全國唯一的國立博物館,並在其址上興建一棟60層樓高的「東非貿易中心」。CCFU連同其他三個團體召開記者會表達反對此案,並向法院提出訴訟,試圖保護博物館。博物館的建築是1954年由德國建築師Ernst May設計,建築本身已成為一象徵,館中則展示包括烏干達的自然史、民族學、考古學等文物與資料,若博物館被拆除將形同失去屬於自己的歷史、且這些館藏在遷移過程中很可能會受到傷害。若依照政府的計畫,博物館未來成為商業貿易大樓的其中兩層,CCFU認為這棟商業大樓的設計與烏干達文化毫無關連,且商業大樓並不適合成為博物館的所在。

註1:氏族是人類文化中早期普遍存在的社會組織,範圍大於家族,其成員源自(或相信其源自)同一祖先,氏族常以某種動、植物作為共同的圖騰標記。

※環資會本次東非環境信託及生態保育行(9/27~11/11)預計將參訪烏干達、肯亞之保育團體、保護區等,屆時有即時報導以及連續三期環境信託專欄。此行目前仍有約5萬元經費缺口,懇請捐款支持本會參與國際保育行動及傳遞環境資訊的工作(http://www.e-info.org.tw/donate)。

CCFU的網站內容豐富;除了工作項目介紹、即時更新的最新消息,更能線上下載關於烏干達及CCFU的保育工作等資料。網站以英文呈現,歡迎至CCFU的網站探索更多有趣的內容:http://www.crossculturalfoundation.or.ug/

CCFU聯絡方式
Tel. +256 (0) 312 294 675 或在其官網線上留言

作者

許惠婷

相信動物解放、環境平權,還有人的能動性。盡力實踐著零廢棄物蔬食生活,同時用筆和口希望更多人一起邁向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