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整治業受惠《服貿》? 藍色經濟作者:觀念要改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水土整治業受惠《服貿》? 藍色經濟作者:觀念要改

2013年11月12日
本報2013年11月1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鮑利引發爭議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12日由總統馬英九下令加速審議後,恐怕再起抗爭。但相對於國內各產業擔憂遭到衝擊,環保署旗下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與相關業者,卻樂觀看待。認為國內業者擁有的關鍵技術及對岸廣大的環境整治商機,國內的土水專業將成為兩岸貿易的反攻勁旅。

不過,《藍色經濟》概念創始人認為,應該多思考從源頭進行科技整合與跨界合作,不要只關注污染整治的末端。

環保署今(12日)召開「藍色經濟創新論壇」,邀請《藍色經濟》概念創始人剛特‧鮑利(Gunter Pauli)參與。

鮑利直言,台灣土水整治應改變觀念,發展產業聚落創新模式,並非只關注自身本業,更該尋求從源頭就思考多項科技的整合與跨界合作。鮑利更提醒,政府一味提供稅制鼓勵或企業追求節省成本將使產業如穿上緊身衣,讓業者更加以管窺天。台灣業者應記取之前西進失敗的產業經驗,以擺脫過去的代工模式,別再只是輸入技術,等到對方學成時便遭取代。鮑利在演講中不斷分享提供許多產業結合的案例,但業者代表在總結時依然向政府喊話,要求應該由政府制訂政策與進行協助。

所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業,廣涵顧問、檢驗、診斷、監測和長期的整治,從規畫到整治完成,其間的過程甚至長達10年,屬於高技術門檻的一項產業。「土水整治產業是臺灣長久以來未被看見的真正驕傲,現在正是掌握時勢、將環保產業跨越國際的最佳機會。」環保署長沈世宏充滿信心。

論壇自認掌握關鍵技術,土水業者眼見中國環保意識提升,認為服貿協議將帶來廣大的環境整治商機,在今年5月便已組成聯盟,瞄準中國與亞洲市場。土基會指出,透過服貿協議,台灣土水企業可以優先取得執業優勢,如:從業人員居留期延長、合資比例不受限及中國工程師考試身份等,讓臺灣土水相關企業,很有機會成為中國委託機構的優先合作對象,而業者更期待能成為亞太土水產業發展中心。

「應該讓土水產業產生現金流,而非投入。」藍色經濟概念創始人鮑利來台多次,更曾向前環保署長簡又新提出建言,對台灣可說相當熟悉。「過去40年台灣都在不斷降低成本,」鮑利不但了解台灣曾有慘痛的污染經驗,更對台灣產業長期以「代工」思維追求降低成本的風格相當熟悉。因此再三強調,不能只從單一產業逐利,而是必須打破既有窠臼,將所有產業結合整合,並用「搖籃到搖籃」來思考,在生產源頭就考慮後端該如何處理。

鮑利以石頭紙舉例,將廢土石分解為5微米以下粒子,以此為原料製紙,便能同時整治土污、更減少了水資源耗用,如此不但一石多鳥,更可創造新價值,而且不能為了節省成本,而只作成20微米「要做就要把事情做好,不能只是想到成本問題,應兩者兼顧,」若想節省成本,壓縮成20微米,就無法達到一石多鳥的目的。

「要做就要把事情做好,不能只是想到成本問題,應兩者兼顧。」鮑利強調他個人反對以稅制方法鼓勵企業或強調節省成本概念。「不要只想著做出處理污染的機器。」鮑利指出,台灣雖然在生產工作機組上有優勢,但也不該只想發展所謂的領導產業,而是做全面的思考,提出除了能改變過去的錯誤,同時也對未來有益的新模式。

「未來可能不再有『回收』一詞」,鮑利認為,與其談土水污染整治,不如在污染發生前就直接結合生質原料運作,例如將礦場作為生質原料提煉廠、例如義大利用玉米能生產生質性塑膠及潤滑劑,將工業與農業做有效連結,鮑利甚至以自己三歲的小兒子便能掌管家中的「廢棄物管理系統」為例,指出孩子以舊報紙、咖啡渣,便能成功種出可食用的蘑菇。

「如果在非洲,他們聽到咖啡渣可種蘑菇,會立即去做,但你們卻要做一堆可行性評估報告,卻又拿很多錢去跟中國買蘑菇,而他們的蘑菇就是用咖啡渣種出來的!」鮑利展示中國工廠以咖啡渣重蘑菇的照片,點出台灣目前的問題。

鮑利分享創造無限新可能的三要素:善加利用手邊的資源、發揮想像力與以無取代有,此三個要點能創造更多新的可能,指出台灣產業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整合」,而不是單純談土水污染整治,這樣才會產生多功能的商業模式和價值,並吸引投資。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