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琵鷺2014年普查開始 一睹風采嘉南機率大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黑面琵鷺2014年普查開始 一睹風采嘉南機率大

2014年01月17日
本報2014年1月1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認識黑面琵鷺:黑面琵鷺繁殖羽。(攝影:台南鳥會郭東輝)2014年「黑面琵鷺全球普查」將於明(18日)、後(19日)與日本、韓國、中國、越南、柬埔寨、泰國與菲律賓等國家同步調查,台灣有24個合作夥伴,將在已知的黑面琵鷺熱點數算。民眾想一睹黑琵風采,嘉南一帶是最佳選擇,依照過去經驗,嘉義、台南濕地族群數佔全球60%。

去(2013)年全球共記錄到2,725隻黑面琵鷺,其中台灣便記錄到1624隻,佔全球總數的59.6%;來到台灣的族群,97%位於嘉義與台南。2014年黑面琵鷺族群數又如何呢?答案可望兩天後揭曉!

2013黑面琵鷺全球普查各國數量分布比例(圖片取自2013黑面琵鷺全球普查報告)

度冬新熱點:茄萣溼地

由中華鳥會、台北鳥會、高雄鳥會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所共同主辦的「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剛於12日結束,透過全台遍佈的127個樣區圓當中,粗略瞭解目前全台黑面琵鷺度冬地點,包含新竹香山溼地、雲林口湖溼地、嘉義鰲鼓溼地、布袋鹽田、台南北門、將軍、頂山、七股(主棲地、北魚塭、東魚塭)、四草、高雄茄萣、永安、高屏溪口、屏東大鵬灣、林邊溪口、宜蘭竹安、下埔、蘭陽溪口、小金門與東沙島等地區。

另根據往年記錄,台北關渡溼地、花蓮溪口與台中彰化沿海均有機會發現,故還需各地的夥伴與鳥友共同配合。

黑面琵鷺覓食。(攝影:茄萣生態文化協會鄭和泰)

高雄茄萣溼地也於2013年春季與現在均記錄到超過130隻以上的黑面琵鷺,已經符合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重要野鳥棲地(IBA)A1準則(全球受威脅鳥種)及A4準則(群聚性鳥種≧1%水鳥族群的標準)。不過一項道路開發計畫,勢必影響濕地完整性,為此,中華鳥會呼籲高雄市政府應重視茄萣濕地的獨特性。

全球2725隻 仍瀕危

T59黑面琵鷺-2013年12月由台江國家公園救治並野放的黑面琵鷺。(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提供)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在1990年代時全球數量僅少於300隻,當時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認定為極危(CR)物種,1993年起,每年冬季展開全球黑面琵鷺普查,以評估全球的族群數量,奠基2008年「黑面琵鷺保育行動綱領」。

2003年,黑面琵鷺族群數量自起突破1000隻,2008年起則超過2,000隻,2013年記錄到2,725隻黑面琵鷺;台灣一直都是黑面琵鷺度冬的熱點,台南與嘉義均可記錄到全球約60%的族群量。

雖然黑面琵鷺的族群數量在這30年有增加,但現在仍屬於瀕臨滅絕(Endangered, EN)等級。

一起來數黑面琵鷺

台灣的黑面琵鷺普查將會於1月18日到19日的上午7到10時舉行,24個合作夥伴將分散到各棲地調查黑面琵鷺的數量。

於茄萣溼地飛行的黑面琵鷺。(攝影:茄萣生態文化協會鄭和泰)

若有任何民眾在這兩天看到黑面琵鷺,請記錄數量、是否有色環、色環上的文字與顏色、發現的地點與時間等資訊,回報給各地鳥會獲當地合作夥伴,也可至黑面琵鷺保育學會設計的「黑面琵鷺保育網」 進行匿名回報。

其他聯絡方式:中華鳥會洪貫捷(02-8663-1252 conservation@bird.org.tw)或台南鳥會郭東輝(06-2138310 avocet@url.com.tw)聯絡。

附錄:24個合作夥伴名錄

嘉義市鳥會、嘉義縣野鳥學會、台南市野鳥學會、高雄市野鳥學會、屏東縣野鳥學會、宜蘭縣野鳥學會、台北市野鳥學會、桃園縣野鳥學會、新竹縣野鳥學會、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彰化縣野鳥學會、台灣省野鳥協會、雲林縣野鳥學會、花蓮縣野鳥學會、台東縣野鳥學會、金門縣野鳥學會、澎湖縣野鳥學會、馬祖縣野鳥學會、黑面琵鷺保育學會、茄萣生態文化協會、嘉義縣生態保育協會、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等。

[1月21日]2014年黑面琵鷺全球普查 台灣:1659隻!

2014年黑面琵鷺全球大調查結果出爐,台灣在各地共記錄到1659隻黑面琵鷺,比去年記錄到的1624隻增加了2.11%,再創歷史新高;同時也在金門、屏東、新竹與東沙島這4個去年沒有黑面琵鷺的地點發現黑面琵鷺,而高雄茄萣濕地的數量更高達145隻!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將會統整臺灣的普查資料,送交香港觀鳥會彙整國際資料,並作為全球黑面琵鷺保育行動的重要依據。

台灣在黑面琵鷺保育的國際成就

國際鳥盟在2013年6月的90週年紀念大會中肯定台灣民間與政府單位對於黑面琵鷺的保育,由榮譽主席日本憲仁親王妃頒獎將「國際保育獎」頒發給台南市政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及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