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潮間帶多樣性豐富 攀鱸、酒桶冠耳螺都看得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金門潮間帶多樣性豐富 攀鱸、酒桶冠耳螺都看得到

2014年03月18日
本報2014年3月1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金門國家公園坐擁生物多樣性,潮間帶也不例外!為了解金門沿岸生物多樣性,經過去(2013)年9個月的調查,不但在烈嶼發現疑已於台灣滅絕的「攀鱸」,今年又發現台灣及大陸沿海過去從未記錄過之酒桶冠耳螺。

攀鱸1(圖片來源: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國家公園自去年起委託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邱郁文博士率領研究團隊,對金門之沿海及河口水域進行水生動物調查。邱郁文指出,金門濕地動植物種類和數量豐富且各區域差異性大,單是螃蟹的種類就比預計豐富多樣,且與台灣種類不同。

再由沿海潮間帶和內陸濕地的採樣調查比較,金門濕地與潮間帶生物除了物種豐度傲人之外,因棲地環境差異各有其特殊物種。

攀鱸陵水湖棲地(圖片來源:金門國家公園)

攀鱸(Anabas testudineus, Bloch, 1792),俗稱攀魚、過山鯽,早期在台灣曾有紀錄,但疑因平原河川污染而滅絕;去年喜於烈嶼發現其棲息及分布,不但是台灣看不到的物種且可以協助除蚊,是很好的環境教育主角。

攀鱸。(圖片來源:金門國家公園)

此外,烈嶼濕地及潮間帶,還有台灣北部少見及金門之前只有前埔溪口記錄過的鰕虎科;也發現瀕臨絕種野生動物金龜的棲息。

今年2月,研究團隊於金門金沙溪、塘頭和金門國家公園境內之北山海堤河口,發現一種有酒桶狀的殼形,殼表有數條橫向色帶如酒桶鐵箍的底棲動物,經由金管處同意後採集標本進行文獻資料比對及進一步鑑定,確認為新紀錄物種「酒桶冠耳螺」(Cassidula doliolum, Petit, 1843)。

台灣新紀錄種酒桶冠耳螺之標本照(圖片來源:金門國家公園)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048/13244253273_8e9d9ae7d4_m.jpg

「doliolum」在拉丁文中正是酒桶的意思。酒桶冠耳螺體型不大,殼長約1公分,螺塔低,成熟個體外唇會增厚,有殼齒,此物種過去紀錄主要分佈在澳洲、日本、菲律賓及印度西太平洋區域,主要棲息在河口或紅樹林之泥灘地或藻類上,環境因子受到潮汐影響而變動大,生存條件較嚴苛,但若棲地維持良好適合生存時,族群數量通常不會少。

酒桶冠耳螺北山海堤沿岸之棲地環境(圖片來源: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林永發說,金門潮間帶濕地地形多變,有沙灘、岩礁、泥灘、礫灘、及各類混和地形,生物種類數量豐富多樣,除了著名的夫妻魚(鱟)、水獺之外,還有許多有待了解的生物,因此委託海生館進行兩年期的研究調查,瞭解濕地物種多樣性豐度,以作為調適經營管理策略參考。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