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鱟的新家 天柏嵐工作假期守護鹽田生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打造鱟的新家 天柏嵐工作假期守護鹽田生態

2014年04月11日
本報2014年4月11日嘉義訊,李後翰、林琳報導

響應地球日,4/9台灣天柏嵐有限公司(Timberland)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再次合作嘉義布袋生態工作假期,為臨危物種──「鱟」打造未來新家園。

志工吃力的體驗搬運鹽的粗重工作。

志工吃力的體驗搬運鹽的粗重工作。

嘉義布袋鹽業1824年開始,百年來累積豐富的天日曬鹽文化,直到民國90年代台鹽全面廢曬,這樣的曬鹽文化與技術才逐漸凋零、失傳。因此當地的布袋嘴文化協會,自2008年規劃重啟洲南鹽場,並透過社區力量,傳承老鹽工的曬鹽技術,也復育鹽田生態。

而歷經10多年廢曬後的國有閒置鹽田,已成為許多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也是東亞候鳥遷徙的重要中繼站;近年來,保育鳥類黑面琵鷺在此地的觀測數量呈倍數增加,並在南布袋濕地西側發現幾乎在台灣西南沿海絕跡的稚鱟,顯示濕地的保育價值。

本次活動共有116位志工參與,透過在地講師們的講解與協助,完成50米長的鱟復育池紅磚步道,並在過程中更加認識了當地的人文、鹽田風光以及生態危機。

志工用鏟子將步道旁的泥土敲鬆軟,也搬運出石頭,以便鋪設。

志工用鏟子將步道旁的泥土敲鬆軟,也搬運出石頭,以便鋪設。

上午志工們來到洲南鹽場,赤腳走在鹽田仔細聆聽導覽,感受時而軟爛時而滑溜的泥巴,模擬古早鹽業興盛時期的光景。

志工周鈺婷表示,踩在鹽田上,可以感受早期鹽工工作時的情景,真是一種奇特的體驗。志工楊琇如表示,整片鹽田映入眼簾,感受到美麗與不可思議的生命力。

本次志工服務為鋪設鱟復育池區紅磚步道,供民眾、團體觀賞鱟時行走,讓更多人了解保育類動物——鱟的重要性。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蔡福昌老師表示,鱟是一種活化石動物,在台灣早期各海岸隨處可見,牠的血液是淡藍色的,不過經過烹煮之後會變成白色就像牛奶一樣,因此許多人會捕捉鱟,把它的血當作牛奶來喝,或是給孕婦補身體,正因如此所以鱟在台灣本島幾乎被吃光了,僅在少數幾個地方可見,嘉義布袋就是一處,所以才要打造鱟復育池,進行人工復育。

鱟復育池的紅磚步道鋪設,是較為簡單的挖沙、運沙、測量、鋪磚等工作,志工們協力用汗水與活力,為建構中的鱟復育池盡上自己的一份心力。志工周鈺婷表示,排磚一點都不馬虎,都非常仔細、認真的完成。志工黃鈺柔表示,親自體驗砌磚的時候,發現分工合作的重要,看到從無到有,心裡真的很感動。

0409嘉義布袋企業志工工作完的全體大合照!

志工工作完,全體合照留念。

天柏嵐總經理吳美君表示,與環資合作舉辦企業志工已經第7年,每一次的工作假期都是非常奇特的體驗,並且確實為在地做出貢獻,這些經驗將化為一種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天柏嵐最值得驕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