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生‧共游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餘生‧共游

2014年05月05日
文:于立平;圖片:柯金源

「餘生共游」紀錄片將在2014年5月,於公共電視(13頻道)首播。紀錄片導演柯金源,遵循著鯨鯊在中西太平洋上的洄遊地圖,區域涵蓋了台灣、日本、菲律賓等國家近岸海域,觀察了不同地區的人對待鯨鯊的態度與利用方式。紀錄時間軸,從1990年代,台灣人捕獵鯨鯊、成為老饕餐桌上的佳餚,再到全面禁捕的歷程,其中,更詳實記錄了一尾鯨鯊,從被網圍困、離開碧藍海洋、失去自由,再被幽禁於狹小貧乏的水族缸,最後殞命魚缸底的過程,同時也呈現了現代商業行銷包裝下的另一種生命剝奪。鯨鯊以牠的生命,啟發人們深層省思,讓我們看見自身的盲點與海洋的榮枯。

「餘生 共游」紀錄片首播

當人與鯨鯊相遇,是溫柔的共游,還是殺戮的起點?

在海裡與你相遇

很想問你

去過哪裡 那邊發生甚麼事

那邊的人是如何對你?

「鯨鯊」是海洋中最大的魚類,牠巨大,最大可以長到20公尺,但是牠溫馴,顛覆一般人對於鯊魚的駭人印象,牠的壽命可達80歲左右,生命尺度與人類相近,不過因為全球不同地區的文化與價值觀差異,人們對於鯨鯊持有不同的評價,這也導致同一條魚,在長達數千公里的洄游路徑上,必須面對許許多多的不確定性與危機。

台灣曾經是少數獵捕鯨鯊的國家,過去台灣一年最多可捕獲200多隻鯨鯊,鯨鯊最值錢的部位是魚鰭,是老饕眼中魚翅料理的極品「天九翅」,雖然2008年台灣已經全面禁捕,然而中國等地仍舊繼續捕捉,這對於鯨鯊族群的存續造成很大的威脅。

鯨鯊除了被賣到漁市場,也被轉賣到大型水族館供人觀賞,而「共游」則是近幾年興起的另一種利用方式。看準了人們對於海洋中最大的魚類,充滿了好奇,能和鯨鯊在海洋中相遇、共游,是許多愛海人的夢想,於是,當鯨鯊洄游到海岸地帶,又到表水層短暫濾食的時候,剛好成為人們實踐夢想的機會,有些小村落的漁民,在世界保育思潮之下,也把鯨鯊從漁獲轉換成觀光明星物種的商機。

台灣曾經是少數獵捕鯨鯊的國家

網中對話‧日本沖繩都屋漁港

在日本沖繩的機場,一台彩繪著鯨鯊圖案的飛機正緩緩地準備升空,沖繩是一座海洋觀光之島,每年超過五百萬的遊客造訪,而鯨鯊正是這座島嶼最吸引人的賣點之一,來到沖繩中部的讀谷村都屋漁港,可以看到許多與鯨鯊共游的廣告看版,這是一項由當地漁業協會和潛水業者共同經營的觀光活動。

讀谷村漁業協會負責人內田先生表示,讀谷村是日本鯨鯊捕獲量最高的地方,曾經最多一年有三十隻左右的鯨鯊會誤入定置網,由於日本漁民認為鯨鯊魚肉的口感不佳,外加只要有鯨鯊現身,往往就有經濟性魚群出沒,並帶來豐收。因此他們不吃鯨鯊,讀谷村漁業協會除了將少數的鯨鯊賣給水族館,十九年前開始嘗試將鯨鯊畜養在海中的大型箱網中,讓遊客下水體驗與鯨鯊共游的樂趣。

搭乘遊艇出海,離港口約十分鐘航程,就到達畜養鯨鯊的大型箱網,有兩隻鯨鯊暫時被囚禁在約30公尺寬15公尺高的網中,浮潛與潛水遊客,在業者的帶領之下來到定置網,在侷限的空間內,短暫體驗與鯨鯊共遊或「共囚」的經驗,對遊客來說,可以近距離的觀察鯨鯊,與牠們拍照,充滿了驚奇,但是看得到是被囚禁的生命。

暫時被囚禁的鯨鯊

還好這些鯨鯊的餘生,不會永遠在網中度過,一旦有新的鯨鯊誤闖定置網,漁民就會釋放網中的鯨鯊,讓牠脫離束縛,重返遼闊的大海,每天一批批的遊客來了、走了,鯨鯊則繼續在網中等待,等待下一隻同伴被捕入網、接替演出,就像是一場無止盡的交替接力賽。

在日本是將鯨鯊和人都請入網中,進行一場網中對話。那菲律賓就有二個小鎮漁民,則是營造人們可以實際進入鯨鯊的領域,在大海中體驗與鯨鯊共游的感受。

早餐約會‧菲律賓Tan-awan

天色未亮,公雞的啼聲,喚醒了沉睡的海角漁村,海邊陸續出現忙碌的身影,一箱箱的小蝦餌料搬上小船,漁民們迎著微光划槳出海。在菲律賓宿霧島東南端Oslob市的Tan-awan漁村,每天清晨六點,漁民跟鯨鯊固定有個早餐約會,漁民以小蝦餌料(Uyap)引誘鯨鯊,許多鯨鯊會準時前來覓食。當鯨鯊緊跟著小船,這時遊客就可以看到鯨鯊張著大嘴吸食的可愛模樣。

Tan-awan原本是一個平凡的小漁村,鯨鯊曾經是漁民眼中的「大」麻煩,以前漁民捕魚的時候,鯨鯊經常隨著魚群現身,因此干擾了捕撈作業,漁民為了驅趕鯨鯊,想出以食物誘離的方法,沒想到現在鯨鯊成為當地居民賺錢的要角。

2011年漁民餵食鯨鯊,帶領遊客與鯨鯊親密共游的照片,登上國際媒體版面,從此Tan-awan就成為國際知名的賞鯊之地,在當地居民與政府合作之下,2012年逐步建立許多共游規範、活動形式與分級票價收費等,他們自主規定觀光活動為每天上午六點到中午十二點半,遊客可以從船上觀賞、也可以浮潛或潛水,每趟時間限制為四十分鐘,由於幾乎每趟出海都以跟鯨鯊相遇,因此遊客是愈來愈多,兩年多來,鯨鯊觀光已經成為當地居民最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

不過,國際保育組織(LAMAVE)長期駐點觀察,他們認為這種以食物引誘鯨鯊的旅遊形式,已經對附近海洋生態與鯨鯊行為,產生負面現象,原本每年三月到五月,鯨鯊會洄游到Oslob附近海域覓食,補充完能量之後,又再繼續牠們的洄游之旅,調查發現有七隻左右的鯨鯊駐留當地不再離開,部分鯨鯊還因為每天靠近船邊取食,導致嘴部與皮膚都磨出傷口,即使有些鯨鯊只是游經Oslob,停留一兩天之後馬上離開,但是餵食可能讓牠們喪失對於船隻的警戒心,一旦回到大海,會增加被船隻撞傷或是被漁民獵捕的風險。

菲律賓小島發展觀光與鯨鯊共游

雖然菲律賓早在1998年就禁捕鯨鯊,但是仍有潛水客在卡班島發現鯨鯊慘遭割鯺的現象。發展鯨鯊觀光,讓人們認識鯨鯊,或許可以減少鯨鯊被獵殺的命運,但是什麼樣才是最好的方式,當地居民與保育團體,還在共同努力尋找兩者之間的平衡點。

在菲律賓還有一個地方,被稱為「世界鯨鯊之都」,那裡是菲律賓鯨鯊生態旅遊的啟蒙地。

尋覓共游‧菲律賓Donsol

尋鯊人(Spotter)站在船杆上全神貫注,眼睛往海面四處尋找鯨鯊的蹤跡,只要海面上一出現藍灰色的背鰭,在潛導(BIO)一聲令下,船上的遊客立刻著裝跳水,準備迎接與鯨鯊共游的夢想時刻,在呂宋島南端的Donsol,原本就是鯨鯊聚集之地,每年二月到五月,許多鯨鯊會洄游來到附近海域,當地漁民捕魚常見到鯨鯊的身影,他們稱鯨鯊為「butanding」(布坦丁),在WWF Philippine(世界自然基金會菲律賓分會)的協助下,逐漸發展鯨鯊生態旅遊。

在Donsol,為了不影響鯨鯊生態,當地居民與保育組織團體共同制定一套嚴謹的觀光規範,遊客不可以碰觸鯨鯊,不可以妨礙或限制鯨鯊的移動路徑,並且限制只能用浮潛的方式與鯨鯊共游,想要遇見鯨鯊,除了碰運氣,還得花點體力,運用人類的本能,自然的親近牠。

每一次出海,每一次的跳水,都充滿了期待,這次會遇到誰呢?牠願意接納人們嗎?當鯨鯊從海底優雅的現身、緩緩靠近,巨大的身軀從身邊而過,跟著牠一起在海洋中悠遊,感受牠的溫柔,這是最真實的感動。

「共游」是人與海洋和解的開端嗎?或許只有潛入海中,親自拜訪鯨鯊的家園,與牠一同在內太空巡游,才能感受巨獸的溫柔,理解生命的奧秘與力量。

「共游」是人與海洋和解的開端嗎?

追隨你數千公里

看到不同地區的人

接待你的態度差異很大

你身體上的傷痕

是人類慾望的顯影

更是海洋榮枯的映照

「餘生‧共游」

5/5(一) 晚間十點 紀錄台灣人與鯨鯊近二十年來互動,鯨鯊「餘生」的故事。

5/6(二) 晚間十點 紀錄亞太區域,人們與鯨鯊「共游」的體驗與價值觀的探討。

「餘生‧共游」紀錄片首映與座談會2014年5月4日,星期日下午14:00-17:00,(13:30入席)台北信義誠品店6樓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