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收取污染防治費? 網友心存疑慮 --﹥ 本報訊 「環保共識會議」已於上周日(17日)召開前置會議,會議主題即是於環保共識論壇獲得最多民眾迴響的「環保署依據『污染者付費』觀念,對立法徵收之各項污染防制(治)費是否有擴充及整合之必要?」之議題。此議題因與民眾切身相關,故議題中所設計的各項票選題,如環境稅、水污費、垃圾費隨袋徵收等污染防治費的開徵與費用的制定,網友參與票選贊成與反對的意見已進入白熱化,票數不但相當逼近,總投票數更是數題破百,反應相當踴躍。 目前總投票數達150票的「家戶排水設置水量表,據以徵收水污費,請問是否贊成?」贊成設置水量表的票數為78票,不贊成則有72票,比數相當接近,值得觀察後續發展。而總投票數同樣破百的「請問是否贊成逐年提升隨袋徵收費至完全反映清理成本為止?」的總投票數共有107票,贊成逐年提升徵收費共41票,不贊成的則有66票,反應出民眾對於各項污染防治費的開徵,多數仍心存疑慮。 反觀,此議題的另一票選題「我國現行制度下,徵收環境稅,另一方面降低個人所得稅,請問您是否贊同?」贊成則有57票,不贊成則是31票,總投票人次共88票,則可讓我們試著理解民眾心理,在開徵環境稅之餘,如能同時設計相關配套措施如降低個人所得等誘因,將更易獲得多數人的支持。 正如「環保共識論壇」上網友浦漢龍所建議,除了各項污染稅費的開徵,還可開徵「生態稅」,藉著向所有因其生產和消費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納稅人課徵的生態稅收,達到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目的。他更指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正是開徵污染稅則所需妥善考量之處,如能提出污染稅費專款專用的政策制定,將有利開徵污染稅(費)的正當合理性,並可減少政策執行上的抗爭與不公義的發生。 (2004-10-21)
【相關新聞】 ◆[生活環境]世界水質監測日 全球進行水質採樣 建立水質監測資料庫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10-18 (ENS)- 在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的亨利克雷小學裡,瑞秋老師的特教班裡的12名學生在過去整整一年裡都在進行對印地安溪流域(Indian Creek watershed)的研究工作,並且對印地安溪實施化學及生物的水質監測。今天,如同這些學生一般,全球各地的人們將對其在地的河流、小溪、湖泊及出海口等地的水質予以監測,一同迎接世界水質監測日。 來自水質監測志工團體、水質管理機構、學生與一般大眾的成員,均受邀共同測量水質的四項指標:水溫、酸鹼值、溶氧量、以及濁度。世界水質監測日的行動成果,將紀錄在一個資料庫當中,作為未來數年水質分析的基準。 世界水質監測日的發起,是源於美國「淨水基金會」主席薩維吉(RobertaSavage)的推動。淨水基金會在2002年該會30週年慶時發起全美水質監測日,並於次年擴大這樣的構想,發起全球首次的世界水質監測日活動。當時,採樣的地點共包含了24個國家的5,300多個採樣點。 在世界水質監測日邁入第二屆的今年,總計有48個國家,1,893個採樣點登記這項活動,分佈的國家從日本、以色列到喀麥隆都有。 這些水質檢測數據將登陸在世界水質監測日的網站上,持續到12月18日為止。想獲得更多資訊,或有意參與的讀者,可前往該網站查詢: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18-02.asp ◆[生態保育]印尼紅毛猩猩遭走私入境泰國一事成矚目焦點 --﹥ 泰國,曼谷,2004-10-18 (ENS)- 印尼政府目前正堅持要求為數超過100頭紅毛猩猩予以迅速遣返;據信這批人猿是於印尼境內非法捕獲,然後走私運入泰國境內。此一瀕危的人猿目前正暫時安置在泰國曼谷郊區一個名為蠻荒世界(Safari World)的動物園中。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18-04.asp ◆[生態保育]歐盟將開始營救札金索斯島赤蠵龜 --﹥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4-10-18 (ENS)- 針對希臘未能妥善保護札金索斯(Zakynthos)島上稀有的赤蠵龜一事,歐盟執委會目前正尋求透過法律行動以為因應。希臘於2002年1月已因此一疏失遭歐洲法院予以譴責。歐洲法院認為希臘對這群海龜在札金索斯島上作為產卵地的數個海灘未善盡保護之責。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18-01.asp ◆[能源議題]基於對震動的疑慮 美國洋基發電廠之覆議案遭延緩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10-18 (ENS)- 美國安特吉核電(Entergy Nuclear)公司已申請增加其佛蒙特州洋基核電廠能源輸出量的許可證明,但是此一申請將會被擱置,直到核管會確定反應爐中一項稱為蒸汽乾燥機(steam dryer)的零件在震動程度增加的情形下不會鬆脫為止。類似情形已在伊利諾州的一座電廠發生過兩次。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18-03.asp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日本天神崎環保運動30周年 國民信託全國大會熱鬧慶生 --﹥ 日本,和歌山縣田邊市,2004-10-16 - 為慶祝日本國民信託運動先驅的天神崎保護區邁入30周年,日本國民信託全國大會16日於保護區所在地的和歌山縣田邊市開幕,介紹天神崎保護運動一路走來的歷程。大會並於17日在田邊市綜合中心針對法制及稅制改革等議題進行座談。 1974年一位高中退休教師外山八郎(已逝)發起募款運動,買下天神崎一帶即將開發為別墅區的土地,開啟了日本國民信託的新頁。如今田邊市以及「天神崎自然景觀守望會」已取得7公頃以上的土地。今年2月發生山林火災之後,該市的國中生參與植林的活動,亦顯現自然保育活動紮根地方的重要性。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黃毓婷 編譯,克力士 審校)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18-09.asp ■[生物的未來-生物科技]紅火蟻之Silent take over --﹥ 作者:賴偉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紅火蟻進攻台北的消息,媒體大量報導之下,快速複製去年SARS的模式與氛圍。然而,少了人作為媒介的信任危機與死亡陰影的恐慌,我們看到「紅火蟻現象」倒像個顯影劑,點出了環環相扣的環境問題以及政策盲點。 首先是經農委會初步調查,發現紅火蟻築窩聚集的地盤,大部分在是在休耕廢棄的農田。這其實並不意外,記得幾年前就有新竹北埔的朋友說道,「最近比較容易看到螢火蟲,並不是環境變好了,而是休耕地變多,沒再噴灑農藥,所以螢火蟲回來了。」台灣農業,在台灣加入WTO後唯一衡量的標準是產值、市場競爭力,但顯然的,農業、農地、農村所包融的更還有生命性、生態性、生物性等更深層關連的意涵。 另外,紅火蟻原產於南美洲,因此對寒冷與乾燥的天氣並不適合生存,所以本來的活動領域自有其緯度、高度與溫度的限制,然而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再再使得這些天然界線一再失守,加上牠們如與本土原生種的火蟻交配,使得抗體出現,或許他鄉變故鄉,牠們不再水土不服。專家學者提出的解決之道,當然包括環境用藥,然而化學成分藥劑的功效、對土地與地下水的毒物累積、對其他生物鏈的破壞、以及是否會增加紅火蟻的抗藥性,都是必須考量的重點;而另外如以「生物防制法」來降低紅火蟻生存優勢,又得引進另一種外來種,合不合適,應該謹慎為之。 而這些突顯出的外來種問題以及氣候暖化的問題,其實出現很多的案例。前者包括著名的福壽螺以及前些日子的放生爭議;後者例如台灣東北角海域近幾年的石花菜與藻類欠收,以及東北季風平均天數減少,都只是信手拈來的具體徵候。因此在火紅蟻危機凸顯之際,我們是否太快陷入個案的驚悚,而欠缺體認整體社會面臨的總成本與風險,不只是在財經政策,更在於很多「冷門」的環境面向政策思維,必須全面的在每一種法令和方案中被嚴肅對待。 有一本書是講述對全球化浪潮下,跨國企業與資本在全世界各國攻城掠地的現象,翻譯為《當企業購併國家》,然而這本書的原名更為傳神,是叫"Silent Take Over",就這麼「不知不覺的接管」。如果拿這來形容這次透過全球運輸,跨國入侵的紅火蟻現象,其實更是貼切。但我指的並不只是「紅火蟻」默然入侵,而是當紅火蟻啟動了政治人物的「克裡斯瑪」(charisma)魅力展現機制,在媒體一面倒妖魔化紅火蟻,造成所謂「人心惶惶」現象後,「全力圍堵」、「三年解決」、「比照SARS」、「捍衛台北城」等等字眼快速出現時,於是我們仍被接管,一起任由偷懶的政府,浮面地溫習並喚起當年SARS時「公民角色」退位,殷切期待「國家角色」的大政府年代。
【相關網站】
【相關文章】
作者:紫秋千
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排灣族流傳著一個神話,德文山自不量力的常常去和大武山爭吵著誰比較高,日復一日喋喋不休,終於吵到了天神,於是天神決定出來主持個公道,並且約定比輸的一方要自動降低,從此不得超過對方。 經過天神一番公正丈量後,大武山意料之中的勝出,於是德文山啞口無言的自動禿了頭,從此山頂上草木不生,只能在另外一端靜靜的觀望著排灣聖山,永遠陪侍在旁。 因為有著一段傳說,所以增添著神話之美,過屏東三德檢查哨後尋沿山公路而行至德文社,村子裡迎面而來的是一株雀榕老樹,聽說那是早年族人出草獵取人頭的懸掛處,又有「吊人樹」之稱。這麼做,一方面顯示自己的威猛,一方面也向著外人示威彪悍,只是時代的轉換下,再加上鄉裡已開發興建的櫻花公園與瞭望台,卻再也感受不出當年獵人的那種豪氣了。 觀望山步道 同時,昔日的德文山也早已被改名叫觀望山,登山口的斗大石碑是如此的介紹寫著,轉身望見下方霧台鄉的神山、佳暮等部落,裊裊白煙頗有深深感慨! 早在前年,初次攀登三地山之時,就已經對遠方縱走的德文山頭有著相當大的興趣,只是路況一直未明朗,再加上檢查哨的阻擋,故遲遲未能拜訪。 此次在辦妥一切入山手續後,歷經連續山路的迂迴轉折,終於得以一探這神話的世界,而南台灣連日來的陰雨,也在這天終於放晴,天空是一朵朵的多變雲彩。 陽光的耀眼,前段產業道路的林蔭稀鬆,艷日之下讓我們走來格外的炙熱,走走停停之間,多次停下休息遮陽,這秋老虎的威力,讓我們體驗被剃光山頭的憤慨。 小山大視野 鄰近的幾個山頭,向東仰望著是托庫棚山與大母母山,這都是三地門鄉裡最高、最顯眼的地標,向西則是在登山界相當顯赫有名的井步山、霧頭山、北大武山與南大武山。 視野之遼闊,讓人心胸為之豁然開朗,尤其在經過一段陡坡之後,走上稜線上卻能看到整個屏東段的中央山脈,甚至連遠方北邊的百岳級卑南主山也清晰可見,這收穫之豐富,超乎預期的值回票價。 德文山,標高1246m,山頂上有著一顆二等三角點,也因為地處深山偏僻之中,並不是挺熱門的登山路線,在想可能是因為沒有水源的關係,要不然步道如此的安全易行,指標又標示相當清楚,甚至連電信機房都能在此設站。 卻從頭走到尾未遇見其他的山友們,使這走山之路倍感孤寂,就像攻頂後的那顆三角點一樣,光禿禿的四周一片寂涼,渡過每個寒冬與烈日的風吹雨淋。 只是當太陽每天從北大武山冉冉升起的時候,德文老弟多年來只能願賭服輸的靜靜仰望著聖山的威嚴氣勢,依舊陪伴在旁,日復一日,而這一高一低的遼闊山脈也捍衛著世世代代屏東魯凱、排灣原住民子孫們。 【下期預告】走過六義山 盡覽南化水庫風光 作者:颺如思 (環境資訊協會) 我們一直有個觀念,環境棲地的改變,一定會造成生態系破壞,是造成物種滅絕的主因。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環境棲地的改變,勢必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改變,可是這種改變到底好不好?我們來看幾個因棲地改變造成生物多樣性變化的例子。 歐美單一林相 生活在歐美的人們,時常自豪於擁有廣大的曠野與森林。居住在城市近郊的人家,森林就在自家後院森林中,可以看到各種鳥類、不同的松鼠、甚至熊或麋鹿,讓人十分欣羨他們的自然環境。可是這些森林,在2、300年前工業蓬勃發展的年代,其實並不存在。那時也曾像台灣的都市重劃區,闢了路,剷了地,什麼都沒有了。德國的漢堡、慕尼黑,美國紐約的中央公園,都曾經是沒有生氣的地方。工業革命雖然帶來了經濟繁榮,但卻帶走了繽紛的生命,大家才突然驚覺到:樹沒了,鳥少了,動物不見了,美景也不在了。於是,大家開始種樹。現今許多2、300百年的森林,其實都是種出來的,所以歐美單一林相的形成因素,除了緯度影響之外,人工植林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種了樹之後,鳥回來了,動物開始出現,物種愈來愈多,讓人滿懷期待它能回復到以前的繁盛,但是自然真的回復了嗎?對比200年前的紀錄,現在樹林中的鳥,種類差異很大,這是由於環境棲地改變了。 以歐洲黑森林的例子來說:黑森林原本陰暗鬱蔽,習慣受森林庇護的蕨類苔蘚成群生長,陽光與和風全被拒絕於森林外,只有喜歡幽靜、害羞的鳥兒在這兒生存。當黑森林因為開發,而被切割成一塊塊的小森林後,太陽照進來了,輕風也吹進來了,森林不再鬱蔽,蕨類苔蘚消失無蹤,害羞的鳥兒變少了,加進了聒噪的烏鴉和麻雀,更可怕的是 「巢寄生性」 鳥類的出現。 巢寄生的鳥類多生活在森林邊緣,母鳥不築巢孵蛋,蛋是下在燕雀目鳥類的巢中,如杜鵑會將蛋下在知更鳥的巢中,由知更鳥幫忙孵蛋。通常杜鵑的蛋會比知更早孵化,先孵出的杜鵑幼鳥,會努力將知更鳥的蛋頂出巢外。 森林的邊緣愈多,杜鵑鳥愈多,知更鳥就會愈少,這是邊緣效應(Edge effect)很實際的一例。邊緣效應會讓我們覺得歧異度增加,但是每個種的豐富度 卻不一定增加。 七股濕地 另一個環境棲地改變的實例,是台南縣的七股濕地。依據鹿野忠雄在日據初期的紀錄,七股海岸只有現在的內堤,外堤尚未建立,當時即有黑面琵鷺在海堤外休憩,但是數量零星,最多時不超過50隻。日據末年堤外淤沙嚴重,遂興建二號堤防(即外堤),黑面琵鷺的紀錄明顯增加。因為外堤的建立,整個海灣成了潟湖、濕地,生物多樣性增加,鳥類的食物變多了,自然就呼朋引伴一起來這邊過冬,使得七股成了黑面琵鷺聚集的大本營,也是研究黑面琵鷺的最佳觀測點。 這個現象,對鳥類來說是好的,可是對魚、蝦、蟹、藻類,是好是壞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沒有人針對這些不起眼的生物進行研究。我們只能知道七股濕地生態,經歷過相當大的改變。只是有人推測,內外堤間的淤沙會較自然情況下快,等到濕地被填滿了,鳥類勢必要另覓過冬地點,到時就不知道該去那裡找黑面琵鷺了。 大滅絕與蓬勃的生機 地球發生最大的環境棲地改變,就是大滅絕。地球經歷過五次大滅絕,每次大滅絕,都是因為地球環境的急遽改變,使得生物棲地不再適宜,甚至有害生物,因此大量生物死亡,終至滅絕。截至目前為止,在地球出現過的生物,99%都滅絕了,但總有1%的生物能逃過惡劣的氣候或環境。大部分生物的滅絕,騰出了廣大的空間,讓那些1%的倖存者自由發揮,在受到摧殘的環境下,繁衍出適應環境的後代。不用多久,地球就又滿佈生物,展現蓬勃的生機。 以地球的年齡而言,遠古的環境棲地改變、大滅絕的發生,確實只花了很短的時間。這些都是上帝做的事,但祂關了一道門,必定會開另一扇窗,所以祂留下了倖存者,在短時間內恢復生物多樣性。但相比於人類,這些時間都是無法想像的久,那麼人類該去做上帝做的事嗎?或者該問,人類有能力做上帝做的事嗎?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文章連載】 ●[活動]紀錄片欣賞:吉安四角 --﹥
時 間:10月30日(六) 下午2:00-4:00 「我不是火車迷喔,我是『路牌』迷!」,羅士晉拿起手上的DV攝錄影機,播放一段方才列車長徒手抓下路牌的神勇畫面,一旁的列車長則笑說:「他服務很周到喔,每個車長、站長的照片他都洗好帶來給我們。」談到路牌制度停用的這個沈重話題,並肩而坐的兩人卻語帶幽默地對話著:「沒路牌就不來了喔,你看他多現實啊!」「不是啦,我會比較少來,還是會回來啦!」列車在此時進入了隧道,車廂內突然靜默…… 詳情請參閱 http://www.gff.org.tw/g-bookstore/grapevine1000.htm ●[研討會]第8屆世界島嶼會議暨學術研討會—全球變遷中的島嶼永續發展 --﹥
時 間:11月1-5日 「世界島嶼會議暨學術研討會」為每2年召開一次的國際性學術研討會,由國際島嶼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Small Islands Studies Association, ISISA)召開,其主軸在於探討島嶼國家或地區之共同環境問題與發展對策,並推動島嶼相關研究。 2004年為聯合國地球高峰會21世紀議程中「海島國家及小型島嶼永續發展」會議成果「巴貝多宣言」(1994)後10年,又稱為「巴貝多+10」年。台灣為一大型海島且擁有豐富而多樣的各類型離島,在金門島主辦世界島嶼會議別具意義,可由海島之角度,增進與各海島地區研究學者間之交流,探討島嶼型地區所共同面臨的永續發展問題與策略,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 詳情請參閱 http://www.isisa2004.com.tw/ ●[研討會]貧窮與發展-資訊通訊技術與健康促進 --﹥
時 間:10月28日(四) 晚上7:00-9:00 知識資訊產業,已成為21世紀經濟勢力的主流,也被寄望為提高產值、提昇人類福祉的扶貧工具。然而,目前現實狀況卻是:昂貴、高深的軟體程式和精密硬體設備急遽地加大「有」和「沒有」之間的發展差距。在「有」和「沒有」之間的的硬體問題之外,另一個值得吾人關切的現象,乃是「個體」和「組織」之間的聯結與否,沒有聯結,將進一步擴大資訊時代的斷裂,排除了應用知識技術工具解決困境的可能性。 2003年TIMA曾至泰緬邊境的難民診所(Mae Tao Clinic))進行短期的海外資訊教育訓練,提昇當地醫護工作者電腦知能,更希望進一步協助當地健康資訊系統的建立與對外聯結…… 詳情請參閱 http://www.tima.org.tw/xoops/html/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6 ●[講座]「親近桶后、守護烏來」系列講座-水資源管理新觀念 --﹥
時 間:11月2日(二) 晚上7:00-9:00 透過桶后溪環境教育宣導講座,讓參與的學員瞭解溪流環境的生態,進而願意參與烏來桶后溪駐站環境宣導的工作。最後,藉由義工的環境宣導,期望提升遊客對於溪流環境的認識,進而瞭解溪流遊憩時應注意的事宜,以保護水資源維護環境生態。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defend93/action/0720_1221_tongho/tongho5.htm#02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