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短評: 正視大自然反撲──從永續的國土計畫手段杜絕水患 --﹥ 作者:李永展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 2005-06-18~06-24 6月中旬的連續豪大雨在短時間內造成中南部災情頻傳,特別是遍地汪洋的景象及人員傷亡的慘狀,令人怵目驚心,而農業損失更超過20億元,不僅讓災區居民苦不堪言,也影響全台各地民眾的正常生活。儘管此次雨量之大乃多年來僅見,但這個理由並不足以面對狂風豪雨的無情,更不足以撫平居民所遭受的生命財產損失與威脅。事實上,國土利用方式對水環境有著強烈的牽引作用,強度愈高的人為開發往往也招致愈強大的反噬力量,而不同的國土利用對逕流量及組成具有多重影響,因此地表水的命運與流域的土地開發方式息息相關。 要徹底杜絕水患的釜底抽薪之道,便在於落實永續的國土計畫,然就可實現的條件考量,至少現階段都市地區應立即著手進行都市環境的改造,並藉由都市計畫的規範加以落實。都市是一個高度開發的人為環境,也因此喪失了許多自然防護的能力,近年來的都市規劃雖也考量到開放空間的需要,但真正作為「生態空間」則仍無明顯進步。因為目前大部份的開放空間或地面上鋪設硬鋪面,或是地下室開挖作為停車場,在這種使用方式下,公園綠地作為都市生態保留地或緩衝帶的功能大幅萎縮,在雨水不能直接下滲到地底的情況下,原有的補注地下水、減少地面涇流、及淨化水質功能蕩然無存,也導致都市體質更為脆弱。 就都市防災的範疇而言,有許多措施是可以透過都市計畫手段達成的。例如要維護公園綠地作為都市生態保留地或緩衝帶的功能,應禁止在這些地方設置地下停車場或開發其他地下用途,並且使用滲水良好的植被覆蓋。至於停車的問題除應以大眾運輸積極取代之外,也應儘量利用既有建築物作為興設地下停車場的選擇,以降低大量開發對水環境的破壞。其他如限制建築基地內不透水層的面積;在廣大延伸的人工鋪面上,必須要有頻繁的穿透性表面;在土地使用計畫中應劃設適當的緩衝帶,使逕流在到達湖泊或溪流前能先行過濾。 就非都市地區而言,淹水及土石流正是大自然反撲的警訊,當人為開發超過土地的容受力,人們能做的就是遠離淹水及土石流地區,讓大自然得以休息養生。然而當更深入瞭解淹水地區的情況,問題的層次更為分明,答案或許也不僅只有一個,因為天災固然不能避免,但人禍的源頭卻必須清楚釐清。固然淹水及土石流的成因非單一因素造成,任何巨大的傷害都是每一個錯誤的環節之組合,但是人既為天地萬物所孕育,難道沒有與大自然共生的方法嗎?如果我們以順應取代征服,以謙虛克服驕縱,會不會有不同的結果? 而要如何使這樣的想像成為可能呢?答案或許還是得從「人」去尋找。的確,淹水及土石流地區亟需經費奧援,但家園重建不僅是住宅的重新建造就能解決。人與地的關係不僅是居住的關係,更是經濟、文化及社群關係的發源,較實際的作法還是必須從腳下的這片土地繼續,要使家園成為居民能夠安居樂業的所在,必須要有更全面的關照。 首先,居民需要創造出一種與大自然共生的方式,能夠在周遭的每一環節更用心的傾聽大地的呼喚,不要用錯誤的方式傷害她。就長遠而言,淹水及土石流地區所需的不僅是經費的挹注,更是對這片土地共同感的凝聚與相互扶持;它不僅是情感的投射,更必須是理性的實踐。透過社區營造調合人與環境的關係,使政府部門重建的方式與經費的運用,能更深層地具有在地與長遠思考的視野,而非一味地以工程來對抗自然的力量,造成又一次的錯誤與傷害。 水就像能源一樣,是城市和所有人類集居地不可或缺的,而且,就像能源一樣,它的價值徹頭徹尾被低估了。人類棲息地的未來,就倚靠政府捍衛這些重要公共財的意願,儘管愈是在快速成長的城市或鄉鎮中,政府在國土利用管理上採取適當的控制愈要面臨更多的挑戰,但就如愛因斯坦的名言:「聰明的人絞盡腦汁去解決問題,而有智慧的人則避免產生問題。」與其想藉由更多的疏洪道、更高的堤防、更多的抽水機來避免洪水的侵擾,不如認真地去想如何導引這些原為人類生命之源的雨水流往它該去的方向。 【相關文章】 ※本文同步刊登於第191期《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 ■知性專題:一週回顧2005-06-18~06-24 --﹥ ■[國際篇]阿諾的環境政策操盤手 專訪前加州環保局長泰瑞•塔米能(下) ◆環境副刊:一週回顧2005-06-18~06-24 --﹥
■[攝影賞析]東西海洋印象(二) ◆環境新聞:一週回顧2005-06-18~06-24 --﹥ [星期五] [星期四] [星期三] [星期二] [星期一] ■理性關懷:一週回顧 2005-06-18~06-24 --﹥
■[環境的未來-能資源]問題是產業調整 非能源供應
■專 題:一週回顧 2005-06-18~06-24 --﹥ ■[世界反荒漠化與乾旱日]對抗荒漠化與乾旱日 省視土地、生態與貧窮 ▲專 欄:一週回顧 2005-06-18~06-24 --﹥
▲[環保共識論壇]京都議定書起動!台灣,準備好了嗎? ●活動訊息:一週回顧2005-06-18~06-24 --﹥ ●[活
動] ●[講座] ●[研討會] ●[營隊] ●[節目預告] ◆編輯報報:一週回顧2005-06-18~06-24 --﹥
◆重讀「小樹」的感動 ★本會訊息:一週回顧2005-06-18~06-24 --﹥
★電子報編輯陣營志工招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