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5-10-29 (一週回顧版)

新聞短評 再論國土復育──國土復育方案下的生態旅遊展望
知性專題 一週回顧2005-10-23~10-29
環境副刊 一週回顧2005-10-23~10-29
環境新聞 一週回顧2005-10-23~10-29
理性關懷 一週回顧2005-10-23~10-29
專  欄 一週回顧2005-10-23~10-29
活動訊息 一週回顧2005-10-23~10-29
編輯報報 一週回顧2005-10-23~10-29
本會訊息 一週回顧2005-10-23~10-29

新聞短評再論國土復育──國土復育方案下的生態旅遊展望 --﹥

作者:陳章波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監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2005-10-23~10-29

  《國土復育條例草案》中,有關高山生態旅遊的條文如下:「高海拔山區為國土保育之核心區,應保護區內生物之多樣性及生態棲地之完整性」,又為了「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產業(指符合聯合國二十一世紀議程永續發展原則之溫泉、生態、工藝、文化及傳統慣俗之產業)」,所以「高海拔山區除原住民部落自給農耕外,禁止農耕、採伐林木,既有作物應限期廢耕」。其中,自給農耕界定為「供部落及生態旅遊消費之農耕行為」;而生態旅遊是指「在自然地區強調生態保育之觀念,並以永續發展為目標,所進行之旅遊方式」。

  在《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中,明訂了交通部要「研擬推動高山地區永續旅遊計畫,以溫泉、文化及生態旅遊為發展主軸,以兼顧生計與生態保育」,而退輔會則主辦「四大農場率先辦理廢耕復育及推動生態旅遊,三年內逐步終止蔬菜、茶葉、果樹生產」。根據這些條文,要怎麼來發展永續或生態旅遊(以下簡稱旅遊)?

  溫泉、文化及生態的賣點都可以是非消耗性的,但若操作不當,則有其破壞性,不可不慎。而國人雖已懂得享受溫泉,但在文化及生態面,尚有待開發。

理解原住民需求 遊客觀念與素質待轉變

  推動高山地區的旅遊,首要之務應是從原住民的角色來思考,使其能夠有永續的生計與文化傳承。但是,原住民本身的想法是什麼?他們的生活文化是否願意跟大家分享?如何更便捷地導覽、解說他們的傳統文化及生態特色?又有多少意願與能力調整,使得遊客能夠更容易瞭解、欣賞他們的文化,而能夠有利於他們文化的永續傳承?這都是需要大家來磨合的。

  在推動旅遊過程中,最大的困境是不符合當前社會的主流價值;大多數遊客要的,是吃喝玩樂,是便宜又大碗;業者要的,是賺大錢;但對旅遊地的居民而言,是生計與尊嚴;對關懷環境的NGOs與政府而言,是保育;這種衝突正是生態旅遊所要推動的典範轉移。

  「在不破壞環境之下的最大經濟利益」,應是有可能的發展方向,但國人仍不懂得將文化、自然轉換為生財之道,仍然用破壞環境的旅遊形式來獲取利潤。國人對大自然的喜好還非常不足,不懂得欣賞自然的美學;此外,也不懂得休閒與健康,總是過著忙忙碌碌,像熱鍋上螞蟻般的生活。

  當前世界有新發展方向:working holiday—工作假期,是一種參與式的、復育活動為主的旅遊。在大地自然復育過程中會形成次生林,這個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可以模仿這類原生、次生林的特徵,讓很多平地人上山幫忙種植特定的物種,讓大地早一點復育。遊客藉著這種行動,領會生態的消長,更是對大地愛的表現。

官方、產業、法令的配套與磨合

  國家體系中的交通部觀光局、退輔會、林務局、國家風景區、國家公園等都應該推動旅遊。政府基本的配套措施為何?該如何來推?截至目前,各部會都有動作,但缺少整合。此外,什麼單位來考核各部會的成果?考核項目又是什麼?考核標準,應以永續作為指標,不可以有太多不必要的硬體措施,可將原有的設施轉換成解說中心或民宿之類;遊客的滿意度、原住民的生活健康,也都是很重要的指標。還要加入產業管理,否則旅遊會成為一個海市蜃樓,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虛擬仙丹。

  旅遊產業化的困境之一是:推動生態旅遊的人大多是環境的關懷者,本身沒有企業的經驗與需求,在推動上常常不夠企業化。當前資本主義所形成的剝削產業,卻是這一群人所不屑的;因而在產業化的過程中,尚找不到一個可以學習的楷模、範例,大家仍在摸索中。

  保育為主的旅遊產業模式還沒有完全建構成功,其中牽涉到產業縱橫聯盟之間的溝通;這一方面已得到不少認同,但實質進展仍有限。旅遊業者自然是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塊旅遊市場,但是因為生態旅遊的利潤太低,並沒有積極投入的意願;目前積極推動相關旅遊活動的,都是一些NGOs、學會與協會,根據《觀光發展條例》,這是不合法的,但卻是真正改變大眾的價值觀、引領大眾欣賞、保護大自然的。所以在旅遊的推動上,有「法」的衝突面與產業面的困境有待突破。

高山農業也可成為生態旅遊的內涵

  再就「生態旅遊與自給農耕行為」一事提出討論。原住民的現有農耕有小米、高冷蔬菜、高山茶、溫帶水果等,這些作物都是引進的,不論是從國外或平地,都是能適應當地生態下而得以植栽、發展的生產形式;原住民因而從狩獵變成農耕,改變了他們的生計。我們現在要復育國土,又將改變他們的生產與生活,將他們的生產改變成不破壞環境的保育產業,以及傳統文化與生態旅遊的服務業。

  我們可以進口溫帶水果,但是,永遠不可能進口一棵樹跟大地的關連,即使我們看了影片、模型,總比不上我們自己在高山上見到真正的樹,經過人的施作與維護,在日光照射下所展現出來的果實香氣與光澤;所以高山上的果樹、茶葉等等,都是真正教育人與大地植物鳥獸之間生態旅遊的好媒介。

  從這樣綜觀的大角度來看,蔬菜、茶葉、果樹都不應終止生產。飲茶是人類文化的一部份,也會成為原住民文化的一部份,也會變成生態旅遊共享服務的一部份。在不破壞國土之下,有哪些地方可以種植茶樹?哪些地方不可以?種植時該怎樣維護環境?又怎樣藉著這些行動為遊客解說?在喝茶過程中,如何提升人際互動與大地和諧的品味?

  推動生態旅遊最需要考量的是:農耕規模要多大?在學理上,我們可以界定為:在不破壞環境下的最大經濟收益。事實上,這是很難評量與執行的。國土復育下高山上的茶葉、水果、蔬菜是不准運送下山的,倘若遊客也只能在山上享用,不能當禮品帶下山,這種只能在當地消費的產業能夠維護嗎?原住民能夠因此得以永續嗎?農耕行為應只是生態旅遊及原住民生計的一小部分,高山的生態旅遊應有更非破壞性、高產值的發展空間。

  就原住民生計而言,經濟水準應發展到什麼程度,才能達到與大地和諧,又和平地社會發展並駕齊驅?一個中老年的原住民,大概可以用很少的錢在山上安居樂業,但是他的下一代,無論到山下受教育,又或者在山上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承,又如何可以與世界接軌?政府應該有配套措施,有教育方案,讓原住民的子女可以在平地、在世界受教育。

本文同步刊登於第209期《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

知性專題:一週回顧 2005-10-23~10-29 --﹥

[民族植物]南澳民族植物尋寶地圖─南澳村•步道 農場 樹木園
[民族植物]民族風味餐•香蕉飯

環境副刊:一週回顧2005-10-23~10-29 --﹥

[攝影賞析]是誰吐的口水
[自然書寫]馬祖記行 (中)
[開懷篇]沙漠加油站
[開懷篇]理性與感性
[專欄作家-賈福相]閒讀書,讀閒書 (上)

環境新聞:一週回顧2005-10-23~10-29 --﹥

[星期五]
[全球變遷]全球暖化迫使全球半數珊瑚礁面臨危機
[環境政策]南非專家小組建議禁止狩欄狩獵
[土地水文]颶風威瑪重創美國佛州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5-10-28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10-28

[星期四]
[土地水文]亞馬遜雨林正經歷百年來最嚴重的乾旱
[環境政策]對抗盜伐和非法林木交易 歐盟將實施自願性措施
[生活環境]美國禽流感預防代表團訪問東南亞 加強防疫合作
[生活環境]威瑪颶風逼近南佛羅里達州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5-10-27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10-27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10-17

[星期三]
[永續發展]世貿組織言「商」 環保標章恐廢除
[公害污染]患病新生兒數量攀升 徒增車臣苦難
[生活環境]一分子打造史上最小車輛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5-10-26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10-26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10-21

[星期二]
[環境政策]是否立法管制溫室氣體 環保共識會議進入正式討論
[永續發展]水母大軍包圍日本近海
[生態保育]鳥類專家反對藉由捕捉野鳥控制禽流感疫情
[全球變遷]符合京都議定書排放標準 宏都拉斯先到位
[土地水文]強震過後 巴基斯坦山區出現死亡潮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5-10-25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10-25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10-20

[星期一]
[生態保育]野豬對野外族群造成衝擊
[生活環境]馬其頓疑似爆傳禽流感 全國一陣恐慌
[生態保育]美國海軍中頻聲納破壞鯨類生態 保育團體提訴要求限用
[土地水文]大西洋史上最強颶風 威爾瑪吹襲墨西哥灣
[全球變遷]美國普吉灣暖化現象 降雨取代降雪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5-10-24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10-24

理性關懷一週回顧 2005-10-23~10-29 --﹥

[環境的未來]遍地黑心工廠

專  欄:一週回顧 2005-10-23~10-29  --﹥

[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農業與生物技術 (I)  (II)
[生物多樣性-外來種]飄洋過海到台灣 世界動物日與外來種
[城市偵察筆記]再來一碗太陽飯
[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瓦拉米步道的生態旅遊前景(下)
[我們的島]毒蛋風暴

活動訊息:一週回顧2005-10-23~10-29 --﹥

[活 動]
瓦拉米步道—玉溪人文生態旅遊...沈美華油畫展「創世紀-生命的探索」系列...大台北水源故鄉巡禮...「一人一筷、健康愉快」...廟埕民謠遇見搖滾主耶穌演唱會...搶救惠來遺址大遊行...森秋賞楓觀紅果生態之旅...「親近國家公園──親近您」讀者滿意調查...草山水草曼波舞

[課程] 
城市星光影展-兒時的點點滴滴...九年一貫蝴蝶生態保育•種子教師研習(南台灣)...小小園藝家-自然藝術DIY...海洋生態暨科技教育種籽教師研習

[講座] 
「旅遊南橫」生態講座...GMO的生態議題與管理規範...水中精靈-本土溼地植物特展與演講...2005水泥業永續發展論壇...基因改造作物的環境風險及其管理座談會...【繽紛世界 自然大不同】系列講座:駭客入侵—外來種生態怪客

[研討會]
2005海岸復育生態工法理念與實務研討會...2005國際海洋文化研討會...氣候變遷的多元觀點討論會...台灣海峽兩岸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

[徵求]
「成功營區綠色環境學習營地」徵召溼地管理員...第六屆福特保育暨環保獎徵件活動...「風芒再現-2005草嶺古道芒花季」系列活動-「發現東北角步道之美」攝影比賽...「宜蘭研究」第7屆學術研討會--交通與區域發展徵稿公告

[節目預告]
誠實影月-記錄片影展之經濟篇...我們的島─毒蛋風暴

編輯報報:一週回顧2005-10-23~10-29 --﹥

更正啟事

本會訊息:一週回顧2005-10-23~10-29 --﹥

本會伺服器逐漸修復中 歡迎挹注善款以利軟硬體維護
響應資源回收,單面可列印回收紙募集中
徵求儲備主編採訪編輯
電子報編輯陣營志工招募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